院内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院内动态

艺研院特聘研究员马骕在池上楼开讲昆曲拍唱

发布时间: 2019-09-21作者: 阅读:

文旅融合,“戏曲五进”之进景区

9月21日下午,池塘幽草,窗棂掩映,市区谢灵运纪念馆内的池上楼文化驿站中荡漾着细腻婉转的昆曲声。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温州大学南戏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台湾“大音雅集”昆曲社副社长马骕老师,来温开展“调用水磨,拍捱冷板——昆曲工尺谱解说与拍唱”的主题讲座。

今年是温州市“文旅融合”第一年,也正值我市承办浙江省戏剧节期间,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特开展“戏曲五进”活动。本次讲座将场地设在环境清幽雅致的池上楼,该馆展现了谢灵运的才思俊逸及温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能够更好地激发戏曲爱好者对戏词意境的理解,得到了嘉宾和听众的一致夸赞。

 

调用水磨,认识工尺谱学拍唱

“南戏”又称“温州杂剧”,南北宋之交诞生于温州。昆腔是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明代嘉靖年间经曲家魏良辅改良之后,因其细腻婉转如水磨,被称为“水磨调”。马骕老师为现场观众讲解了昆曲的基本知识后,就正式进入工尺谱认唱的教学环节。工尺谱是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之一,昆曲的腔格、口法等都记在工尺谱中。以耳熟能详的《牡丹亭·游园》为例,现场观众在马老师的带领下浅尝小试之后,表示“比现在通用的简谱更贴合戏曲韵味”、“学了工尺谱好像离昆曲入门迈近了一大步”,学习热情高涨,讲座结束后还围着马骕老师请教问题。本次讲座还有文字音韵研究专家沈克成老师,地方文化学者冯强生老师、马必胜老师等嘉宾到场。沈克成老师一直对昆曲很感兴趣,听了课后他表示:“掌握温州方言的人学昆曲挺有优势的。”


旅台多年,学者情系故乡南戏

马骕老师在学术上师从著名温籍词曲声腔学家郑孟津先生,昆腔则师从我国著名昆丑王传淞之女王世荷女士。她于2010年加入台湾蓬瀛曲集,定期参加蓬瀛曲集、大同期昆曲清唱活动,现担任台湾“大音雅集”昆曲社副社长,主要从事于有关词曲音乐与戏曲声腔方面的研究。2003年起于《中国昆曲论坛》《戏曲学报》《曲学》等重要专刊发表有关词曲音乐与戏曲声腔方面学术论文约30万字,并与郑孟津先生等人同撰《中国长短句体戏曲声腔音乐》,为温州艺研院《温州戏曲口述史》撰写郑孟津先生词曲研究史等。2017年应上海戏剧学院之邀为戏文系研究生开设《昆曲曲律入门》课程。近年来为推广昆曲艺术,也利用微博、网站等媒体发布视频课程与资料。马骕老师指出:昆曲是南戏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中国戏曲声腔音乐的典范。其规范化的唱念口法和表演艺术滋养哺育了后世许多剧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身为南戏乡亲,不但要关注初期南戏的研究,同时也应注意南戏裔腔的研究,使南戏研究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