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烈昆剧剧本选》首发式暨创作成果研讨会举办
发布时间: 2019-11-15作者: 阅读:
为弘扬南戏文化,总结当代“才人”成就,11月14日上午,由温州市文化与广电旅游局主办,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张烈昆剧剧本选》首发式暨创作成果研讨会”在市区新南亚大酒店举行。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著名戏曲评论家康式昭等40多位中国戏曲界知名专家学者及本土戏曲人士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当日首发的《张烈昆剧剧本选》由温州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收录张烈创作的《张协状元》《杀狗记》《小孙屠》《湘水郎中》《公孙子都》《红泥关》《比目鱼》《金印记》《赠书记》等八部昆剧剧本。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从张烈剧作的风格特色、艺术成就及对当代昆曲发展的影响等层面展开研讨。
中国戏曲传统剧目是一座储藏丰富的文化宝库,传统剧目的整理改编是戏曲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昆曲的抢救、保护、传承而言,这项工作甚至比新起炉灶的创作更有必要,张烈先生在这一方面建功伟卓。
“《张协状元》《小孙屠》《杀狗记》是宋元南戏的旧篇,《金印记》《比目鱼》《赠书记》也已三百多年不能全身登台,这些戏沉睡了不知多少年都已经成了‘植物人’,可张烈让它们‘活’了过来,并重新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周育德认为,改编传统剧目,对剧中角色要重新解释、开掘舞台亮点、自铸新词,还要把剧情重新缝合,既做到修旧如故,保持原作提供的舞台精神又不失新意,让当代观众承认和接受,这并非易事,张烈做得很成功。他表示,经张烈重新制作过的几本昆曲大戏,主题深化了,人物改善了,都成了富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好戏。
“当下,传统戏曲的生存状态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传统为时尚的风气逐渐兴起,一出好的昆剧上演时一票难求的情况屡有发生,这离不开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支持,更离不开执着于昆剧艺术的昆剧人的辛勤付出,尤其剧作家功不可没。”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安奎看来,张烈是一位作品高产量、高质量的戏曲剧作家,他的昆剧剧本带有强烈的民间风格,促进了昆曲艺术风格的多样化发展,他还擅长创新,是推动中国昆曲艺术创新发展的一大功臣。
本次举办“《张烈昆剧剧本选》首发式暨创作成果研讨会”,旨在团结剧作家队伍,突出艺术人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党和政府对文艺人才的高度重视和关怀支持,为温州文化大市建设,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添砖加瓦。
张 烈
1941年生,温州市人。国家一级编剧。曾任温州市瓯剧团副团长,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剧本创作,1990年以来,他创作公演了20多部剧本。他根据同名南戏改编的昆剧《张协状元》由永嘉昆曲传习所演出,参加“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一出戏救活一个昆剧流派——永嘉昆剧”的赞誉,并被翻译成韩文在韩国演出。该剧获“首届中国昆剧节优秀剧目奖”,继获国家政府最高奖“文华新剧目奖”,张烈获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剧作奖”、中国文联颁与的“曹禺剧本奖”。后又获中国戏曲最高专家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实现了我市“中国戏曲学会奖” 零的突破。2006年文化部授予张烈“昆曲艺术优秀(编剧)主创人员”称号。
图片:艺研院 黄慈帖
文字:温州日报 潇潇
编辑:艺研院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