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大型留苏艺术家研究性展览今开幕,再现独特20世纪中国美术之旅
发布时间: 2013-03-01作者: 阅读:
中国美术馆3月1日讯 今天上午,中国美术馆一层大厅庄重典雅,伴随着欢快的前苏联歌曲,“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之旅——留学到苏联”大型美术作品及文献展隆重拉开帷幕。1953年,为了发展新中国美术事业,政府开始支持公派留学生到苏联美术院校学习。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先后共有33位青年艺术家肩负使命前往苏联学习并学成归国。60年后的今天,这些当年在涅瓦河畔开始艺术求索之路的青春学子,现在大都已经满头银发或逾古稀之年。难能可贵的是,藉由中国美术馆策划和主办的这个展览,这些当年一同前往苏联的艺术家们,在今天这个特别的日子又再次相聚,整个大厅沉浸在一片亲切的欢声笑语中,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
部分留苏艺术家们的合影
部分留苏艺术家
新中国时期的美术理想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文化建设正在热烈展开,中国美术也站在了新的历史出发点。为了培养新型的美术专业人才,推动中国美术教育走上正规化,新中国于1953年公派一批留学生前往苏联学习西方油画、雕塑、版画以及舞台美术、外国美术史等专业,以便直接研究和引进苏联美术教育体系;“留学到苏联”不仅是一项历史性举措,事实也证明这段历史对于推动50至60年代中国美术创作发展具体的现实意义,可以说这是一种美术文化战略上的国家意志和国家行为。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是留苏群体的共同信念和真实情感。作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上成果斐然、影响深远,许多作品和著作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和学术成果中的经典,为中国美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中致辞
展厅现场
涅瓦河畔的艺术求索
“留学到苏联”展系统地收集作品、历史文献、实物等等来还原特定历史的场景,展览将留苏艺术家生活、创作、学习历程分成了6个篇章,步入美术馆三层,序厅里通过展示丰富的照片和实物还原了一代学子的艺术求索。
第一篇章“新的开始”:青年学子意气风发,踏上北行列车,走向新的征程。即将到达涅瓦河畔开始崭新的留学生活。展示内容既包含他们去苏联的火车票,在北京站临行前的合影,列车上的合影,以及留学生刚抵达苏联时,在苏联红场的参观合影,列宾美院学生证等等。
留苏学生带回中国的石膏像
留苏学生带回中国的绘画用具
第二篇章“基础训练”:详细介绍了留学生初到列宾美院后学习基础课程的情况,这部分包括课堂写生照片、课堂笔记,以及他们特意在苏联带回用于国内教学的绘画用具等等。
第三篇章“写生实习”:该板块主要展示留学生们走出教室,到苏联各地外出写生情况。他们去农庄写生、同时接触当地的苏联人,创作出许多作品。除了大量写生照片外,还展出了诸如小型画箱、画笔等写生用具。
第四篇章“创作研究”:留学生在接受基础教学之后进入导师工作室,幸运地得到苏联艺术名家的亲授。此版块收集到一批留学生们为毕业创作而画的草图和色彩稿,让人看到他们创作研究的过程,从中也可见不同导师风格对学生创作的影响。
第五篇章“感受经典”:对苏联博物馆的考察极大地拓展了留学生们的视野,这是在当时的国内是尚不具备的。此部分展示了留学生走进苏联的博物馆参观和现场临摹的情况。从展出的临摹作品中可以从中看出既有当时苏联本地的名家作品,也有当时西方美术名家的作品,留学生将这些作品带回国内,当时很多中国画家没有条件欣赏原作,所以,这批作品后来成为中国美术界认识和欣赏西方著名油画创作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位名叫程永江的美术史系家,是第一位出国学习博物馆学的学者,为国内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西方博物馆现场资料。
第六篇章“青春风采”:留学生涯不仅是难忘的学习过程,更是青春时代的经历,他们互相帮助,克服困难,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该部分展示了留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苏联生活,如学校组织的“五一游行”、“纪念十月革命的游行”和各种各样的演出等等。也包含他们去使馆接见刘少奇等参加政治性活动。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介绍到场的二十余位留苏艺术家
贡献杰出的美术教育家
当年留苏学子学成归国后,在美术事业发展和美术教育上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大都在各大美术院校里担任美术教学的任务,成为艺术界的领军人物。如罗工柳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郭绍刚曾担任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肖峰曾担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全山石、张华清、林岗、徐明华、伍必端、陈尊三、曹春生、司徒兆光、王克庆等曾担任各大美术学院油画、版画、雕塑系主任。其中也有很多杰出贡献的美术史家,邵大箴、奚静之、程永江、晨朋、李春等。
这一代美术家不负祖国重托,是富有理想、才华和激情的一代,他们通过努力,整体地提高了中国美术教育、创作和研究的水平。
影响至今的一段美术史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梁江介绍展览时表示,新中国美术主要由三大版块组成,第一版块是来自延安的革命美术传统,第二版块是五四以来国统区的新文化、新美术经验,第三版块是中国向苏联学习,来自苏联的经验。而向苏联学习这一部分构成了新中国美术基本结构,这个结构直至今天还在继续发挥着作用,我们在谈到新中国美术架构形态是无法回避向苏联学习的这段历史。“留学到苏联”虽然被多数美术界人所知,但是对这段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研究尚属首次。
历史佳作的首次亮相
展览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策划与筹备,展出了400多件作品,600多件文献,主要包含油画、雕塑、史论、舞台美术等方面内容。所展大部分作品为历史资料,由当年留苏的艺术家提供。为了系统收集这些散落的作品可谓费尽周折。展览筹备及策划团队在前期逐一联系每一位艺术家,用真诚争取到他们和家属的大力支持。艺术家们或提供当年的作品与资料,或提供昔日作品去向的线索;然而文革动乱使好多作品不复存在,得以幸存的作品也是被弃尘封数十年,此次展览首次将沉睡中的一张张作品清理出来,装裱画框进行展示,这是十分难得的。
层层递进的展厅设计
身临其境的展厅陈设
观众步入三层展厅,迎面而来的是33位留苏艺术家的合影墙,据策展人介绍,照片原片只有19人,展墙照片是用电脑合成的合影。每块展墙背面是相对应的几个部分。在序厅外墙上,背景是涅瓦河畔,墙面上放置了六个部分的照片和文献。在展厅陈设方面,设计师采用了用了层层递进的格局,并将展厅装饰成灰绿色调,观众通过主通道走进来时立刻便可融入情境。连当年的留苏艺术家们在步入展厅时也不禁赞叹,感觉就像回到了圣彼得堡的冬宫博物馆。徜徉其间,使人对历史投注真切的回眸。
展厅现场
艺术家在展墙前寻找自己的照片并签名
艺术家在展墙前寻找自己的照片并签名
艺术家在作品前合影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据悉,该展览将持续至3月28日,展览期间将安排系列艺术沙龙等公众教育活动,敬请关注本馆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