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学术研讨会集萃
发布时间: 2013-05-07作者: 阅读:
中国美术馆5月5日讯 在新中国美术史上,杨力舟与王迎春是备受瞩目的艺术家代表,他们热爱生活,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5月3日,这对艺术伉俪名为“扶犁回望”的50年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了,展览除绘画作品之外还配有大量文献、年表展出。系统地整理、编排了二位艺术家50年来的艺术成果。当天下午,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举办了围绕“扶犁回望”的学术研讨会,深入地分析了这对新中国培养的一代艺术家的艺术成果。
“扶犁回望”研讨会现场
研讨会汇聚了多位活跃美术界的评论家和艺术界的老前辈,他们围绕杨力舟与王迎春的艺术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水天中先生进行首个发言,他从多方面对二人做出了整体评价,他认为,二人在合力创作《太行烽火》时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尝试,从多方面汲取了创作营养。从思想上看,《太行烽火》既包含对革命热情,也包含了对历史的思考。80年代以来,中国的画家们逐渐尝试多种形式和观念开始了各自的艺术征程,而杨力舟与王迎春表现在坚持自己原有的生活基础,并在每个创作阶段都做出新的尝试,因而他们的作品呈现出阶段性创新的特点,这是十分难得的。他们笔下的人物画,叙事性逐步减弱,让位于表现性。用笔、色彩、构成皆显示出率真明朗的风趣。杨力舟创作的马,追求了明朗、健康、运动的节奏,这与前辈画家有很大不同。在生活基础上做出创新,也正是他们作品的成功之处。而他们无论艺术风格、形式或创作观念在不断变化,杨力舟和王迎春始终没有将创作目光离开滋养他们的地域,这也是十分可贵的。
刘大为先生则向大家介绍了杨力周与王迎春三个值得研究的创作阶段。他说,第一阶段是研究生毕业之前,这时期的作品主要是主题性和情节性创作。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和形象刻画方面,这一阶段,他们在中国画创作融入了西画因素,在塑造人物和研究素描关系上做出许多探索,在运用笔墨色彩、画面构成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第二阶段是毕业后的十年,这一时期,二人正面临学术转变,无论是历史题材或是风情画创作上,处理人物造型逐渐转向夸张性和装饰性,走向探索人物形象化的阶段。最近十年是他们的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作品吸收现代艺术风格,同时从中国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在画面构成和线条、色彩运用方面做出了新的突破。刘大为还表示,他们的艺术无论怎样发展,杨力舟与王迎春始终没有放弃笔墨反映生活的创作信念。
研讨会现场
潘公凯先生围绕着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救亡图强大目标评价了杨力舟与王迎春的艺术成就。他表示,杨力舟与王迎春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主流艺术创作中的代表性艺术家。中国经历过特殊的20世纪,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中为了救亡图强凝聚起了全民族的意志力量,国家也从此由四分五裂走向了团结一致。正是这样的大时代把中国艺术家凝聚到救亡的共同目标上,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重大历史题材和社会性题材仍是艺术家的主要创作任务。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主流美术范畴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人民和国家发展,如《挖山不止》《太行铁壁》等重要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杨力舟与王迎春以踏实、朴素、热情的姿态讴歌我们当下的时代。
薛永年先生以“扶犁回望”为起点为我们深入解读了二位艺术家,他认为,“扶犁回望”表明这对伉俪将艺术创作看做劳动,并在耕耘中不时回顾劳动成果,整理收获。他们的艺术创作在与时俱进的同时,始终使作品面貌溶解在强烈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下,这种精神在《太行铁壁》《黄河在咆哮》等代表作下表现突出。另一方面,二人作品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是来自生活,来自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在绘画技法上,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经历过系统学院教学的实力派画家,他们在创作中国画时,汲取了不同艺术流派间营养,他们扩大了中国画的语汇,发展了中国画的笔墨技巧。
邵大箴先生认为,作为近40年来活跃又低调的艺术家,杨力舟与王迎春身上弥足珍贵的正是活跃的思维和活泼的创造精神,这种创新精神在二人合作的《太行铁壁》中有突出体现。《太行铁壁》吸收了西画的块面造型与国画的大斧劈皴技法,这使画面同时具备了雕塑的体积感和现代构成法。而杨力舟与王迎春在创新的同时,作品也兼具不变的一面,这种不变表现为作品始终诉说的人文精神——劳动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和乐观豁达的精神世界,领袖们高瞻远瞩的睿智,是二位艺术家创作的永恒主题。
夏硕琦先生围绕二人的创作,提出了“艺术家应属于时代”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属于时代的艺术家才能够深刻真诚地传达时代精神。杨力舟与王迎春的作品恰恰表现为文化氛围、时代精神和时代生活的结合。站在艺术发展史的角度,20世纪的中国人物画已掀开了中国美术史新的一页,取得很高成就。而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蒋兆和、叶浅予、徐悲鸿等新中国第一代艺术家的学生,在继承“徐蒋体系”写实水墨人物画上又做出新的贡献——由写实创作转向融入写意精神的巨幅创作。在此期间,他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越来越回归传统文化,以写意精神为主干吸收各方面营养。这在他们一系列“时代经典”的作品里都有所体现。
王宏建先生认为,杨力舟和王迎春在八十年代初已经奠定了他们的艺术地位,他们的《太行铁壁》《黄河三联画》等代表作已达到很高成就。特别是《太行铁壁》呈现出了全新的中国画样式。这表明他们在写意笔墨与现代构成相结合方面已做出大胆而成功地探索。这种探索主要表现为吸收立体主义创作元素,从画面形式到内容精神,把人物和山完全融为一体,这种大胆的创新在当时思想高度统一的年代是尤为可贵的。
孙克先生从时代精神和乡土精神两方面分析了杨力舟与王迎春的艺术,他认为,二人的作品渗透着鲜明的时代精神,而正是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太行铁壁》为例,这幅作品从主体到个体人物形象,皆出自艺术家源自内心的真诚表达。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艺术家不再过多地将创作目光聚焦在历史题材时,杨力舟与王迎春的乡土题材的作品仍然继承了这种真诚,转为描绘对家乡热土的深深眷恋。
刘曦林先生表示,杨力舟与王迎春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家,应当录入中国当代美术史。虽然一些人反对将现实主义录入当代艺术,但若无视中国当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发展,无视历史题材创作在美术史上的位置,当代艺术便是虚假且不完整的。杨力舟与王迎春合力创作的《太行铁壁》、《太行烽火》等作品无疑是中国现代美术史的代表作,他们在美术史上的作用、位置和价值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多元化的今天,当一些激进的当代艺术家极力否认现实主义,否认主流艺术时,他们的创作便是有力地证明。
吕品田先生认为杨力舟与王迎春的合作创作已成为一段佳话,他们给新中国美术注入了“辩证艺术品格”,这种“辩证艺术品格”体现在描绘宏大的艺术主题、具体的事件、结实的形象塑造和飘逸的用笔方面。这在他们的作品《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源于新中国美术的创作品格打动了千万观众。如今回望他们的创作,《挖山不止》便是这一品格的典型代表,这幅作品站在现代视角将中国绘画中诸如笔墨、虚实等要素做出全新阐释,并且在作品中融入了时间与动感,特别能体现当代品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上一篇:北京全面提升博物馆藏品监控体系
下一篇:台北故宫重奖乾隆典藏相关数码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