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各地资讯

把博物馆"带回家"

发布时间: 2013-06-03作者: 阅读:

  山水合璧的《富春山居图》、朝气活泼的《果熟来禽图》、流光溢彩的兽首玛瑙杯、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红山玉龙…… 这不是中华国宝的大联展,而是正在首都博物馆进行的“文创中华心系你我——首届博物馆精品文创产品展”的一隅。这些展品或是文物的高仿品,或是由文物衍生 出的创意产品。它们代表了目前中国博物馆衍生商品的最高成就,也是国内文创产品的专题展第一次走进博物馆。

  展览上,围巾、茶具、桌灯、 雨伞乃至手机壳、移动电源和利是封都摆上了展台。它们的设计源于馆藏文物,比如国家博物馆的“溪山雨意杯盘组”、首都博物馆的“鸟语花香移动电源”、上海 博物馆的桌灯等。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这样阐述博物馆的文创产业的意义:“一方面,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实现 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愿望,从而扩展博物馆影响的广度和深度,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宗旨;另一方面,它能增强博物馆的自我造血机能,激发博物馆的内在活力,更好 地保障博物馆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都是博物馆文创产业的先行者,故宫博物院还有自己的淘宝店。但整体而言,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业现状仍然不尽如人意。中央民族大学的博物馆学家潘守永对于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有着多年的研究,他对《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第一财经日报:台北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都有不错的口碑。你觉得设计成功的文创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

  潘守永:第一,馆内的领导层要关注;其后还要安排合适的、懂得文化创意的人;最后,必须要有一个团队。

  我觉得博物馆文化创意的市场是很大的,而且相对比较成熟。现在博物馆的参观人群都有着相当高的素质,对于参观者来说,往往并不缺乏消费能力,也有相当的判断力,所以就是缺好的产品。所以关键还在于博物馆自身,博物馆要增强对自身的了解。

  日报:沿海生产的各种旅游纪念品充斥了各地的旅游景点,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同质化问题很严重,你怎么看这种情况?

  潘守永:这些产品都比较低端,抄来抄去。在旅游产品层面上,也曾举办过“旅游创意大赛”、“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但是产品刚在博览会上推出,立即就被小商贩、小工厂抄袭了。创意能力不够;有点创意,保护能力又不够。这的确应该改变。

  旅游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国城市家庭的必备活动,但产品的市场太不成熟了。所以我也希望有设计能力的个人和公司能够关注到这个现象。

  日报:你觉得博物馆和文化创意产品应该如何结合?

  潘守永:我觉得需要同时重视两个方面。首先一个产品必须满足工具性的功能,或者是观赏,或者是实际使用。第二,必须同时满足符号的功能。对于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来说,我觉得这两个功能的比重应该等同。

  另外,符号的意义也不仅是简单的图案的模仿,应该包括古代的创造性思想,应该有更深层的意义。产品要和它的文化属性和特性有所关联,要清楚它的禁忌。博 物馆对此还是比较擅长的,但可能博物馆之外的人对此并不了解。例如以前做的三彩的俑,其实是摆在墓里陪葬用的。很多人却买来摆在客厅里,还一度成为了外销 商品。三彩很好看,但是不能再做成马形和人形的俑,应该设计别的产品。

  日报:这次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展上,不少展品都包含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博物馆的文创产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怎样的意义?

  潘守永:现在非遗有一个“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在这个概念里,生产性要和保护结合在一起。但传统记忆毕竟是小众的,之所以要保护,就是因为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这些技术如何保护?可以结合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把博物馆作为一个平台,而且是比较稳定的平台来进行销售。

  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来就应该在博物馆里得到呈现,现在很多博物馆都在尝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计。如果能在展览或产品中注入某一类集体的记忆,就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内涵。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简单地依赖过去的用途,而应该延伸出其他的功能。我有一个朋友,我曾给了他一些苗绣的绣片,他在设计迪士尼动画片的时候就把这些 真实使用过的绣片运用在了花木兰的衣服上。这就是一个创意。这件衣服就变成独一无二的了。有历史、有过去,有遗产的影子,但同时又有创新。

(周舒 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