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温州晚报:迎春楹联艺术展上午开幕 15位劳模喜获知名书法家佳作

发布时间: 2013-02-05作者: 阅读:

 

 

 

 

报业集团领导和书法家现场赠送春联

 

 

获赠春联的劳模喜上眉梢

 

  本报上午快讯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为了弘扬经典传统文化,营造新春佳节的吉祥喜庆气氛,“2013年迎春楹联艺术展暨千副春联赠市民”活动今天上午在温州书画院展览厅举行,15位全国劳模、省劳模和数百位市民在活动现场获赠我市知名书法家书写的楹联。

  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它注重和谐、工整, 讲究格律、对仗,雅俗共赏,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相传公元964年,蜀主孟昶所作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当时的春联是写在两块红色的桃木板上,故称“桃符”。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将对联刻在宫廷、佛门木柱上,于是有了楹联的称谓。楹联集韵律、趣味、意境和哲理于上下呼应的两句中,加上它多是刻于山水之间,庙堂之上,亭台楼阁之中,美景美文相配,更加令人心生敬意,喜爱无比。楹联需要书写,与书法密切相关,二者相互依赖,相得益彰,在今天,书法与楹联已经变得不可分了。

  此次楹联展共邀请了温州70多位书画家参加,展出楹联和国画中堂共130多副,这些作品将楹联的文化内涵和书法的艺术价值融合为一体,展现出汉字的音律之美、造型之美和意境之美,给市民的新年送上一道别开生面的“文化大餐”。今天上午,有21位书法家现场书写了143副楹联送给前来参展的市民,现场气氛很热烈。93岁的老书法家陈步宣也现场挥毫,为楹联展助阵。

  本次活动由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温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温州书画院、墨池公园管理处承办,展期持续至2月24日。叶闻菁/文 叶卉/摄

  五位书法家漫谈楹联

  郑方伟:喜欢创作楹联

  温州书画院院长郑方伟特地为此次楹联展创作了一副11字对联,上联为“瓯越名区,世以百工走天下”,下联为“东南山水,文皆千载现风流”。郑方伟介绍,创作这副对联意在表达温州不仅是一个商业化的城市,还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此次楹联展,不仅展出郑方伟的原创对联,还有他用篆书、楷体、行书等不同字体书写的对联。“十多年前,我下乡到县里一些贫困的地方送春联,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那里淳朴的村民的热烈欢迎。这让我觉得写对联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从那时起,郑方伟就开始创作对联,他发现对联的创作很自由,题材很广泛,而且他在创作的时候心情特别愉悦,这让他渐渐爱上了写对联。在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他还发起了对联义卖、义捐的活动,给灾区人民送去安慰和祝福。

  张索:楹联是最贴近群众的一种

  艺术表达形式

  浙江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温州市书协主席张索在此次楹联展中展出了5副对联,内容均为经典古诗词。张索说,每年春节他都会参加各个单位组织的楹联展,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今年他就参与了三个楹联展。“写楹联是最贴近群众的一种文艺表达形式,举办楹联展既能增添节日的气氛,又能让高雅艺术走近群众,提高群众的文化品位。”

  何元龙:数十年坚持送楹联下乡

  原温州书协主席何云龙为此次楹联展写了十几副对联,希望将吉祥和祝福通过一副副春联送给市民。何云龙说,他从初中开始学习书法,后在文化宫从事书法工作,算起来已在字海沉浸了五十多年。近十年来,每逢春节,何云龙都会带着书写好的楹联下乡送给村民或是希望小学的学生,当他们接过楹联,满心欣喜的时候,何云龙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马亦钊:第一次参加纯粹春联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浙江分会理事马亦钊表示,春节写对联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但今年他是第一次参加纯粹的春联展,所有的对联都写在红纸上,特别喜庆。

  张如元:写春联“福”字赠市民

  春节在家门上倒贴“福”字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象征着圆圆满满,福到万家,原温州市书协副主席张如元就现场书写“福”字送给广大市民。“年轻的时候我每年都会参加下乡送春联活动,现在六十多岁了,下不了乡,用‘福’字来表达对家乡人的新年祝福。”张如元说。叶闻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