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图:从南戏《祝英台》到高腔《两世缘》
发布时间: 2013-05-28作者: 管理员阅读:
作者: 徐宏图,先后任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常务理事。
“梁祝”这个美丽而悲哀的故事,始于东晋而盛传于宋元,是早期南戏最理想的题材之一,然而,查遍古籍,未见著录戏文名目,仅《九宫正始》册三“仙吕宫”所引“元传奇”《祝英台》【醉落魄】等三支有关“山伯访祝”的佚曲(见《宋元戏文辑佚》),可证其曾行于元代,因而使许多人感到遗憾与纳闷。其实,仔细想来并不奇怪,因为戏文自诞生不久就遭到统治者的禁演,早在宋光宗朝,被称作“戏文之首”的《赵贞女》等岂不就遭到宋室官僚赵闳夫的“榜禁”?据记载,同时被榜禁的“颇述名目”(1),则谁能保证“梁祝”戏文不在其中?元代禁令规定:“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2)又谁能敢说“梁祝”戏文未被“禁治”?正因为如此,所以宋元两朝长达500多年,见著戏文名目而保留至令的仅区区200本左右,(3)无疑,另有大量包括“梁祝”题材在内的戏文名目,被彻底埋没而无闻。值得庆幸的是,元代的“梁祝”戏文还有三支残曲被保存下来,可知其《祝英台》这个名目及有关“访祝”的片断情节与曲词等,比之那些完全淹没了的,已可谓是不幸中之有幸矣。
在这本元戏文《祝英台》行世之后,由于明初改本不传,直至明万历间才有“送别”、“访友”等散出见诸各曲选,戏名或题《祝英台》,或题《同窗记》,或题《访友记》,或题《还魂记》,或题《赛槐阴》。因此,当中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未知“梁祝”戏文的面目何如?直至近年,由于海外孤本的发现与回归,才得以弥补这一空白与缺憾。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西班牙皇家图书馆收藏、刊行于明嘉靖三十年代间的《风月(全家)锦囊》本《祝英台》的发现,向我们透露了“梁祝”戏文在上述这段空白时期的种种消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使我们看到了锦本《祝英台》的承上启下的血缘关系。
锦本上承旧本《祝英台》虽不甚明显,但从字里行间仍可看出传承的轨迹,例如:旧本“访祝”【醉落魄】山伯云:“傍人论伊,怎知道其间的实?”这是回忆一日于江边玩耍,英台突然“折袂分襟”,被同学瞧破机关,羞愧难言,便决定辍学回家,而山伯访祝时竟依然怀疑“其间的实”。到了锦本“送别”,开头所谓“昨日一同玩长江,争奈他人不忖量。被他瞧破我机关,拜别梁兄转家乡”云云,说的正是这件事。又如【傍妆台】山伯云:“细思之,怎知你乔装改扮,做个假意儿?见着你多娇媚,见着你□□□。见着你羞无地,见着你怎由己。情如醉,心似痴,刘郎一别武陵溪。”这是回忆与英台相处尤其是分别时,英台的种种乔装与假意儿,自己怎么一点也不知道呢?如今知道了,反觉得害羞与如醉如痴的爱慕。其实,这一段回忆就是锦本【夜航船】的全部内容,即祝英台一路上以石榴、井水、白鹤、神明、鸳鸯、白鹅等作比抒情,有意提醒山伯。直至分手之时,仍以“我对爹爹说,把妹子与你成亲”这个所谓“假意儿”与他相约。总之,锦本与旧本这种内在的、前后呼应的联系,依然清晰可见。
锦本下启万历间弋阳诸腔滚调“梁祝”戏文是十分明显的,如万历间曲选《徽池雅调》所录《同窗记》“英伯相别回家”、《群音类选》所选《记友记》“山伯送别”等,均直接袭自锦本。(详后)锦本还在“滚调”方面开万历选本之先河,锦本的笺注与考释者孙崇涛先生即从锦本旦(祝英台)念诵的那些四句七言诗,到了《群音类选》作双行小字宾白排印,而《徽池雅调》则标明为“滚调”辞句这一事实,提出“滚调”戏曲兴盛年代“至迟在锦本刊行的嘉靖三十年代间就已经显露出端倪”这一重要论断。(4)
另外,收藏于奥在利维也纳国家图书馆的《大明天下春》本《同窗记》的发现,也颇值得注意。据李平先生考证,《大明天下春》的刊行时间,早于诸如《摘锦奇音》之类万历中期曲选,称其为“嘉靖至万历中期戏曲选集的过渡表现”(5),如此说属实,则又可填补“梁祝”戏文研究从嘉靖到万历中期这段历史空白。例如“滚调”,在锦本《祝英台》仅“显露出端倪”,而在《大明天下春》所收《同窗记》“山伯访友”中就显得十分明显,如首曲【西江月】为各本所无,所谓“渭树重重障目,江云叠叠驰神。同窗三载事关心,探访何辞远近。朋友犹如管鲍,山盟又许朱陈。那时良语见分明,别绪离情谩论”云云,完全可以确定为滚唱。
自万历中期开始,“梁祝”戏文的发展脉络就更加清楚了。其时,弋阳腔深扎在民间戏曲土壤之中,发展迅猛,流传各地之后,又先后繁衍为青阳、徽州、太平、石台、四平、乐平、义乌诸腔,被称为“弋阳诸腔戏”。这时期刊行了一系列题称“徽池雅调”、“青阳时昆”之类的弋阳诸腔戏的剧本选集。其中多数选录有“梁祝”戏文的散出,戏名除《祝英台》外,尚有《还魂记》、《同窗记》、《访友记》等等。现见存于世的,大多为青阳、四平等弋阳诸腔戏关目,计如下:
《摘锦奇音》收“山伯千里期约”1出,题《同窗记》。
《尧天乐》收“河梁分袂”1出,题《同窗记》。
《徽池雅调》收“英伯相别回家”、“山伯赛槐阴分别”2出,题《同窗记》(版心题《还魂记》)。
《群音类选·诸腔类》收“山伯送别”、“山伯访祝”2出,题《访友记》。愿
《群音类选·诸腔类》收“分别”1出,题《赛槐阴》。
除弋阳诸腔戏外,尚有昆腔戏,如明末崇祯间刊行的有《缠头百练》,收“访友”1出,题《同窗记,明末书林四知馆刻本《时调青昆》卷二上栏(上栏收昆山腔,下栏收青阳腔)就选有“山伯访友”、“英台自叹”二出,题《同窗记》。
这一时期的“梁祝”戏文,明显具备弋阳诸腔固有的两大特点:一为可以“改调歌之”,二为采用“滚唱新白”的演唱与说白。前者如《群音类选》本“山伯访祝” 【转仙子】,到了《摘锦奇音》“山伯千里期约”,就改唱【驻云飞】了。后者则更明显,如《摘锦奇音》“山伯千里期约”就一滚到底。限于篇幅,恕不烦举。
到了明末清初,弋阳诸腔戏的进一步流播与发展便产生了各路高腔戏,其中与青阳腔有关的有:安徽岳西高腔、南陵目连高腔;江西都昌湖口高腔;湖北大冶麻城高腔;四川川剧高腔;山东柳子戏高腔等。与四平腔有关的有:浙江婺剧西安高腔、新昌调腔;福建四平戏高腔等。与徽池雅调有关的有:广东正音戏、福建四平戏、湖北襄阳高腔、浙江新昌调腔等。与弋阳腔有关的有:江西赣剧高腔、东河戏高腔;安徽徽州高腔;湖南辰河戏高腔、祁剧高腔、湘剧高腔等。与义乌腔有关的有:浙江婺剧侯阳高腔、西吴高腔、松阳高腔等。上述诸路高腔剧种大多至今还保存有“梁祝”全本或散出,戏名除《祝英台》外,尚有《两世缘》、《梁山伯》、《柳荫记》、《英台别》、《梁祝》等等。计如下:
和剧存《两世缘》全本,共28出,系老艺人口述本,收入《浙江戏曲传统剧目选编》(内部印发)。存浙江省艺术研究所资料室。
婺剧西吴高腔存《两世缘》“山伯访友”一出,侯阳高腔存“访友”正旦(祝英台)、花旦(银心)单片各一篇。剧名又作《梁山伯》,存浙江婺剧团资料室。
梨园戏存“山伯访英台”(又名“山伯会英台”)、“士久弄”2出。前者题《英台别》,原载明刊《新刻增补戏队锦曲大全满天春》,藏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现收入龙彼得教授辑《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后者题《祝英台》,系老艺人口述本,收入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明刊三种之研究》。
莆仙戏存抄本《祝英台》“访友”、“吊丧”二出,收入福建省文化局剧目工作室编《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莆仙戏》第一集。
川剧高腔存《柳荫记》抄本,凡12出,收入《川剧选集》第一集。1953年,被马彦祥改编为同名京剧。另有言慧珠与程砚秋的改本,前者名《梁山伯与祝英台》,后者名《英台抗婚》。
此外,湘剧、祈剧、潮剧等高腔剧种,亦都有存本或散出。现择其要者介绍如下:
一、 和剧《两世缘》
和剧,旧称“和调班”,取多种声腔相和之意,最早产生于浙江省平阳县,故又称“平阳和剧”。以唱乱弹为主,兼唱高腔与徽戏,现存高腔剧目,尚有《黑蛇记》、《循环报》、《雷公报》、《紫阳观》等。因其唱腔、音乐和表演风格与婺剧有相似之处,1955年曾易名“婺剧”,1957年又改回原名。《两世缘》为老艺人王森木、黄岩森、郑时发、张金姆1957年口述本,据称最早传自婺剧高腔,俗称“金华调”。原唱高腔,后改乱弹,全剧共28出,无出目,演梁、祝死而复生的故事,剧情大致如下:
绍兴府山阴县祝英台,女扮男装化名祝九郎赴杭城求学,途遇梁山伯,乃结拜兄弟,同窗三载,情深意切。一日,学友姜不懒、梅不孙疑祝为女扮,设计试之,果然。祝含羞辍学返里,梁为之送别,祝一路见景题诗,托物比兴,见梁终未解文君意,乃借故遣走梁,留诗于沙滩,嘱其早日来聘定。之后,迨梁赶至祝家,不料其父已将祝许配给马文才。梁失望而归,吐血而亡。祝闻噩耗,即往坟祭奠,坟忽裂开,梁、祝化为双蝶。文才闻讯,亦悬梁自尽。于是,梁、祝、马三人阴魂共赴阴曹诉状。阎君取金盆令梁、马分别与祝濯发,谓结发者即为夫妇。结果,梁、祝结发,由阎君判为夫妇,文才不服,被罚投胎为公猪。梁、祝还魂,遂成连理。梁仆四九与祝婢银心,亦于同日成亲。
纵观全国各地方剧种,以梁祝故事为题材的剧目甚伙,而如和剧,演梁祝死而复生完婚,且马文才亦为一情种,却不多见。溯其渊源,当属古本戏文遗响。明·祁彪佳《远山堂曲品·杂调》朱少斋《英台记》注曰:“即《还魂》”,并评曰:“祝英台女子从师,梁山伯还魂结褵,村儿盛传此事。或云即吾越人也。朱春霖传之为《牡丹记》者,差胜此曲。”(6)从剧中梁、祝的籍贯同为绍兴府山阴县及死后还魂结褵看,本剧与朱氏的《英台记》渊源密切。
演梁、祝死而复生的还有明无名氏《还魂记》(又名《同窗记》)一种,《徽池雅调》卷一下层收“英伯相别回家”、“山伯赛槐阴分别”二出。从《两世缘》“送别”与此二出在诸多方面有颇多相同之处,则可见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更为密切。
首先,二者均从祝英台中途辍学下笔,且辍学原因亦完全相同,皆因被同学“瞧破机关”。前者曰:“姜不懒、梅不孙二贼无理,将我骗到渭水河边打鸳鸯,识破了我的机关,这叫我如何是好?是了,不免假造书信一封,说是爹娘命我回家完姻成亲,哄骗先生,回家而去呵!”后者曰:“昨日一同玩长江,争奈他人不忖量。被他瞧破我机关,拜别梁兄转家庭。”
其次,当中“送别”一节,二者均写祝英台沿途借景赋诗、托物比兴以晓喻山伯,所写景物与文字亦相近。如送至河边(后者作井边)时,前者曰:“梁兄送我到桥东,兄弟双双照貌容。上下看来都一样,就是当中不相同。”后者曰:“哥哥送我到井东,井中照见好颜容。有缘千时里能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当送至西湖(后者作池塘)时,前者曰:“梁兄送我到西湖,鸳鸯成对水上过。雄的前面把路引,雌的后面叫哥哥。”后者曰:“哥哥送我到池塘,池塘一对好鸳鸯。两个本是成双对,前生烧了断头香。”当送至庙堂时,前者曰:“梁兄送我到庙堂,土地公来土地娘。二人白天同排坐,不知同房不同房?”后者曰:“哥哥送我到庙庭,上面坐的是神明。两个有口难分诉,中间只少个做媒人。”
第三,送别至一大溪必须脱靴漫水时,为不被梁识破机关,祝必须借故把梁遣走。此处的写法亦大致相同,均由祝出一难题把梁难倒,迫使他不得回去问过先生后再返回,从而使祝获得暗渡溪流的机会。前者写祝英台旁白曰:“呵,我脱了靴子,岂不被梁兄识破机关,叫我如何是好?是了,我不免写个‘好’字,把女旁子边反转来写,哄骗梁兄回去问先生。”说毕,即在梁的手心写字,梁说不认识,祝说:“不识不要紧,你去问先生。”梁果然回去请教先生。祝见梁远去,乃于沙滩上题诗:“梁兄生来你太痴,事到临头还不知。日后若晓英台事,万般懊悔会嫌迟。”待梁返回时,祝早已脱靴过水。后者写祝英台曰:“哥哥送我到江边,上无桥来下无船。哥哥问水知深浅,看看浸到可字边。”梁说:“兄弟,我不知道甚么可字?”祝云:“既不知道,回去问先生。”祝见梁远去,乃赋诗曰:“哥哥送别转书堂,说起教人泪汪汪。你今若知心下事,强如做个状元郎。”待梁返转时,祝早已暗渡溪流。
最后的写法亦相同。祝见梁始终不悟,乃托身妹子相许,期待他早日登门来聘,莫忘“三年之恩”。前者写祝对梁说:“梁兄不忍离别,小弟家中有位妹妹,许配于你,不知可好?”梁乞会亲日期,祝许以“一九、二八、三七”即三十日,并告:“你若赶不到,只怕爹娘将我妹妹的终身另配人家。”尾声:“今日同你分手去,但愿来日重相逢。”后者写祝对梁说:“梁兄,我家一个妹子,未曾许聘人家。你若到我家来,我对爹爹说,把妹子与你成就一对姻缘,不忘三载之恩。今日就在此分别。”并许以会亲日期“三七、二八、四九”,也是三十日。尾声曰:“谨记河边分别去,未知何日再相逢?”
总之,二者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方面均基本相同,《两世缘》与无名氏《还魂记》之间所存在的承袭关系是十分明显的。
此外,《两世缘》与明无名氏的《访友记》之间亦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这可从《两世缘》“访友”与《群音类选》卷四《访友记》“山伯访祝”的颇多相同之处获得证明。
首先,二者写访友途中都先来到“杏(一作桃)花村”岔路口,探问祝家庄与祝九郎时,回答亦相近,前者说:“此地中有祝九娘,没有祝九郎。”后者说:“吾祝家庄只有个祝九娘,没个祝九郎。”
其次,梁见到祝时,都感到吃惊,因此时的“祝九郎”已变成“女红妆”了。得知实情后,兄妹二人开始猜令饮酒,行令时均分咐四九与银心相令,所掷的骰子与酒令亦基本相同,其结果都是山伯输给了英台,可四九不服,说是被骗了。前者说:“我同你两个男人,被妇人骗了。”后者说:“东人,正是骰不离七,元来你被哄弄了。”
第三,山伯这次造访,旨在问亲事,可由于银心在旁不便开口,于是借口焦渴讨茶一杯以把她遣走。此处的写法亦相同,即茶要冷热适中来难为银心,前者说:“滚的不要,冷的不要,温温和和的拿一樽来。”后者说:“若是热,放凉些;若是凉,放热些来。”结果均把四九打发开了。
第四,梁问及亲事时,祝欲言又忍,难诉衷情,结果只说了个“马”字就不讲了。此处的写法亦相近。前者说:“小妹本是女儿身,九郎就是我九娘。日盼夜盼盼你来,谁知大祸从天降。只怪爹娘事情作差,将我许配前村马……” 后者说:“我也曾把银河肃整,鹊桥驾定,不得牛郎来会织女星。因此上,俺爹爹受了马……”接着都叫四九去问明原因,前者说:“四九,小姐为什么讲了个‘马’字就走进去?命你前去问来。”后者说:“事久,他分明说个‘马’字就不讲了,其中必有缘故,你去问取人心,便知端的。”结果均由银心道出其中的缘由。前者说:“我小姐要去杭城攻书,厨房来了不贤嫂,走到堂前咒小姑:她哪里杭州去攻书,分明前去许人家。我小姐取出红绫三尺三,跪对苍天把咒赌。此去杭城不贞节,红绫烂,牡丹也焦枯。前村有个马文才,小姐贞节他爱慕,差了媒人来作伐,祝马两家结丝萝。……劝相公不用想她。”后者说:“俺姐姐与嫂嫂,情不和意不嘉。红罗缠住牡丹芽,姐不守贞节,红罗朽烂,牡丹不开花。杭州三载转回家,红罗不曾烂,牡丹色更佳。马家闻知守贞节,央托红叶冰人到了我家,……劝你东人,从今后休要得想他,因此上,俺员外,受了马家聘定。”
上述二者在故事情节、表现手法、语言文字等方面亦均基本相同,《两世缘》与无名氏《访友记》之间所存在的承袭关系也很明显。据孙崇涛先生考释,刊行于明明嘉靖年间的《风月(全家)锦囊》所收《祝英台》“送别”这节戏文,除去【忆多娇】二曲外,余即《徽池雅调》所录《还魂记》“英伯相别回家”出;从首支【夜航船】起至【前腔】末句“相伴着小桥流水”止,即《群音类选》所录《访友记》“山伯送别”出。且曲白文字很少出入。稍不同者,只是锦本中由旦(祝英台)念诵的那些四句七言诗,锦本往往注明为“诗”或“又诗”,而《群音类选》未注,作双行小字宾白排印,而《徽池雅调》则把它刻作单行大字,标明这些是“滚调”辞句。(7)可见,《徽池雅调》所收《还魂记》与《群音类选》所收《访友记》均袭自锦本。《两世缘》既承袭自与《还魂记》与《访友记》,那么,其远源当是锦本《祝英台》。
二、 西吴高腔《两世缘》
西吴高腔,因最早流行于浙江金华西吴村而得名。又因“西吴”与“义乌”音近,或以为系“义乌高腔”之讹音。盛行于明末,与西安高腔互相影响,而较西安高腔粗犷、淳朴。《两世缘》为其“十八本”传统剧目之一,现仅存“山伯访友”一出,溯其渊源,与《摘锦奇音》所收《同窗记》“山伯千里期约”关系密切,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试比较如下:
首先,“士久(事久)问路”一节的曲白近同。其曲为【驻云飞】,系梁山伯所唱,前者曰:“趱步前行,特地前来访故友。离了家乡地,来到这荒郊。一见小孩童,只见牧童上前问个名和姓,祝九家庄在那厢?”后者曰:“莫惮艰心,千里前来访故人。行到他乡郡,只见竹密松林境。遥望杏花村,见个牧童,问取原因,讨个真实信,祝九家庄是那门?”找到祝家门口时,连门首挂着的那块“止步扬声”的匾额也一字不差。前者云:“相公,到啦,请下马,那边有石凳,上面坐坐,我去看来……上面有几个字,‘止步扬声’。这份人家贩羊,待我当羊牵它出来。”后者云:“东人,来此便是,你在此站住,待我先进去看取。这里有个‘止步扬声’,不免叫一声。”
其次,“书馆评诗”一节文字亦相当接近。前者梁云:“(诗)轻轻挑过紫纱窗,一扇清风一阵凉。上祭[也知]蝼蚁春光好,朵朵花片过东墙。贤弟,这诗句哪个题的?”祝答:“小妹题的,可还题得好?”梁云:“你春心太露了。”后者梁云:“原来题得有诗在此,(诗)金针透破纸纱窗,透引东风一线长。蝼蚁也知春意好,倒拖花片过东墙。贤弟,此诗是谁题的?”祝答:“小妹题的。”梁云:“是贤弟题的?人来不好观瞻。”其意亦谓“春心太露”。此外,书馆装饰中所挂“双凤朝阳”画卷也一字不差。前者丑云:“三只公鸡在那里打架。”旦云:“双凤朝阳。”后者丑云:“东人,那里有两个鸡争饼。”生云:“那是双凤朝阳。”
第三,“英台劝酒”一节的曲文与酒令亦相近。先说曲文,前者为【锦堂月】:“梁兄亲来,表你心怀。不远千里儿来,来到寒门。小妹心中思一时,排酒恭敬,望梁兄开怀畅饮,开怀畅饮。”后者为【降黄龙】“自别书林,寝食间切切思思,杳无音信。幸逢千里命驾,降临咱篷篳寒门,使我雀跃不胜。休哂未曾馔玉炊金,聊具些白饭青蒭。非为雅敬表殷勤,望尊兄开怀畅饮,甚勿责吝。”再说酒令,二者所行均为“奇偶令”。前者云:“一个科[骰]子放金盆打下去,逢单吃酒,逢双不吃酒,叫做期[奇]偶令。”后者云:“一个骰子上下共数,若是成双,我与哥哥同饮,若是单点,哥哥自己饮。”
第四,山伯借“换酒”使开事久向英台吐露真情的【一枝花】(西吴高腔本隐去曲牌)曲白基本相同。前者曲云:“悄悄问原因,你为何欲言又止,半言半吐,话不分明,赛过昏镜。”后者曲云:“我这里悄悄问原因,白面书生今缘何改作朱颜绿鬓。为甚的欲言又忍,半吞半吐话不分明,真个是亏心短倖。”其中的插白亦大致相同。时山伯正挨近英台欲表露爱情,士久、人心闯了进来,山伯一时感到尴尬,便佯作吟英台所题“倒拖花片过东墙”的诗句,顽皮的士久、银心却借“西厢”的故事,揭其密秘。前者银心云:“过东墙来过东墙,二人凑起一本好西厢。”士久接云:“好西厢来好西厢,今日士久遇梅香,我做琴童赶红娘。”后者事久云:“东墙,东墙,我若不来,险做西厢。”人心接云:“西厢,西厢,我做琴童,你做红娘。”
此外,英台扮男赴杭求学为嫂所难,不得不“牡丹树下埋七尺红绫”以发誓守节;英台受聘马家的聘礼、乐队、乐器名目;以及士久、银心双双被罚跪等等,亦均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仅后者英台亲奉杯酌,指酒为媒与山伯结来世婚约,并赠以罗帕与戒指一事为前者所无。可知,前者承袭后者,毋容置疑。
三、 侯阳高腔《两世缘》
侯阳高腔最早流行于浙江东阳县,东阳古属义乌,为义乌腔的发源地,侯阳高腔即出自义乌腔,系弋阳腔的嫡系,由于弋阳腔影响大,当地艺人有径称为弋阳腔者。其传统高腔剧目除《两世缘》外,尚有《白鹦哥》、《卖水记》等。《两世缘》又称《梁山伯》,仅存“访友”一出中正旦(英台)与花旦(银心)两个单片,系民国九年(1920)胡梦兰抄本。溯其渊源,似亦袭自《摘锦奇音》本《同窗记》,这可从曲白方面与《同窗记》“山伯千里期约”有许多相同之处得以证实。请看下表:
曲牌名
《摘锦》本“山伯千里期约”
侯阳本“访友”
备注
【驻云飞】
闻说兄来,展转教人泪满腮。昔日是书生辈,今改作蛾眉黛。向前步懒抬,进前退后谩自疑猜。争奈我赤颊香腮,羞答答怎与兄相拜。久别梁兄常挂怀。
问说兄来,怎不叫人泪满腮。昔日书生悲[辈],今日 盖足[改作]女裙衩。金莲少,步难挨。(又) 泪满落,手塔塔 [羞答答],怎与[正於]梁兄来结拜。久别梁兄长挂外 [怀]。
【降黄龙】
自别书林,寝食间切切思思,杳无音信。幸逢千里命驾,降临咱蓬篳寒门,使我雀跃不胜。休哂未曾馔玉炊金,聊具些白饭青蒭。非为雅敬表殷勤,望尊兄开怀畅饮,甚勿责吝。
自别书林,切切杳杳无音信。因凤[幸逢]千里,屈降我门。我这表慰表慰殷勤,望梁兄撇愁闷,哄[放]宽杯饮,
【一枝花】
【前腔】
非是我欲言又忍,半吞半吐,话不分明。争奈我,上,上有老萱堂拘系又紧;下,下有小梅香伏侍又勤。眼睁睁难诉我衷情。……
非是小妹欲言又之[止],半吞半土[吐],话不分明。上又{有}爹娘在堂,下又[有]梅香在身榜[旁],好叫难舍难分。
【下山虎】
须臾对面,(又) 顷刻离分。送别阳关道,难觅知音。巫山锁翠云,湘江泪盈盈。黄花瘦影,坠落纷纷。满眼飘红叶,都是相思泪染成。欲别又难忍,止不住汪汪泪盈。正是,难舍难分,嗳呀,和你恩爱情。(又)
书於[须臾]对面,(又) 顷刻离分。送郎送到阳关外,难面(觅)朱淋[知音]。巫山说此因[锁翠云],湘江泪盈盈。欲别又难分,止不住汪汪泪淋,难说[舍]难分兄妹情。(又)
除上述曲词外,口白亦基本相同,如四九问路一节,银心与四九的一段对话;山伯欲吐真情有意把四九使开一节,银心与山伯的一段对话,以及与四九二人借“西厢”故事的一段打趣;山伯听英台诉衷情一说到“马”字就停住了不解,吩咐四九向银心打听,银心的从英台嫂嫂反对英台赴杭城求学到爹娘如何将英台嫁给马家的一大段介绍,等等,二者均基本相同。所不同的只是侯阳高腔本对“丑”角戏作很大的发挥,其中尤其是四九与银心彼此间的调情,增加了很大的篇幅,这显然是在长期的民间演出过程中,为适合农村观众的娱乐需求而发挥的。
四、 川剧高腔《柳荫记》
川剧高腔《柳荫记》存老艺人汤玉翠抄本,原四川省戏曲研究所收藏,后收入《川剧选集》第1集,收入时曾参考赖祥林抄本及戏工会抄本予以校补。因梁、祝结拜于柳荫下,故名。全剧共12出,关目如下:
第 一 出 英台辞亲 第 二 出 柳荫结拜
第 三 出 尼山攻书 第 四 出 英台辞馆
第 五 出 山伯送行 第 六 出 英台归家
第 七 出 英台骂媒 第 八 出 山伯访友
第 九 出 归家抱病 第 十 出 事久求方
第十一出 山伯升天 第十二出 祭坟殉情
本剧情节相当于《两世缘》的1至22出。叙祝女扮男装,与梁结为兄弟同赴杭城(川本作“尼山”)求学,三载同窗,情好无间。祝先回,梁送别,祝以隐语许终身而梁不悟,乃托家有九妹,愿为作伐,嘱梁于三十日内来提亲。因延误日期,待梁访祝时,祝已被许字马家。梁抱病而返,见英台“不治”之处方后,知已无望,乃一恸而绝。英台往吊,坟裂,欣然入墓而殉情。可见,除无还魂、完婚两情节及地名有所变更外,余均与《两世缘》大致相同,连曲白文字亦有不少相同者。例如:
“山伯送别”一节,祝借景赋诗,所谓“兄送贤弟到井边,弟兄双双照面容。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兄送贤弟到庙堂,两尊神圣分阴阳。两尊神圣对面坐,梁兄哥,中间缺少一炉香”、“兄送贤弟到江边,上无桥梁下无船。不知此河深和浅,月到十五又团圆”云云,即与《两世缘》近同。祝见梁不悟,乃云:“小弟有一九妹,许与梁兄为婚,弟来作伐”,并约下相亲日期为“三七,四六,二八日,共成一月”云云,亦基本相同。
“山伯访友”一节,山伯命事久打听祝九郎的住所,人心回答说:“我家只有祝九娘,并没有那个叫祝九郎。”山伯听了叹道:“唉,公爷不辞山遥路远,来到此地,不管是娘是郎,公爷也要会他一会。”这段对话与《两世缘》几乎相同。当梁正向祝吐露真情时,事久与人心冲了进来说“马跑了”,取笑主人“意马难拴”,梁借吟“花片纷纷过东墙”以掩饰,人心接念:“东墙,东墙,梁公爷,你迟来三日,到成了一部西厢。”事久接念:“西厢,西厢,我比张生,你比红娘。”以打趣。此处三人对话,则与《两世缘》全同。当梁听祝说其爹娘将其“许与了马……”就无下文时,命事久向人心问个明白,人心的那一大段对话,从“七尺红绫扯归家,将红绫埋在后园牡丹花树下。尼山攻书转归家,打开红绫看,红绫色未变,牡丹重开发。那人闻听守节贞,特邀冰媒来作伐”,到“一旦将小姐许与了前村啥子叫牛家”,也均与《两世缘》相同。
“事久求方”一节,梁访祝后,因相思一病不起,令事久向祝求药方。祝知其无救,开出“一要东海老龙角,二要王母身上香,三要千年陈壁土,四要万年瓦上霜,五要阳雀蛋一对,六要南海酒一缸,七要观音瓶内水,八要凤凰头上浆,九要金童来熬药,十要玉女捧茶汤”云云,亦与《两世缘》相近。
总之,从主要情节及不少曲白文字基本相同看,川剧《柳荫记》与和剧《两世缘》为同一路子,均承袭自《摘锦奇音》等万历中期选本《同窗记》等。
五、 莆仙戏《祝英台》
莆仙戏,当为青阳腔之流变,现存《祝英台》 “访友”、“吊丧”二出。其中“访友”一出,其故事情节,包括部分曲白文字,均与和剧、婺剧《两世缘》相同,可见二者是属于同一个路子的。“吊丧”写山伯访祝回家相思成病,命悬一线,事久设计,赴祝家报丧,骗英台前来吊孝,天赐良机,遂结鸾凤。初看起来是乎与《两世缘》差距较大,其实,二者的创作手法与结局都是相同的,都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让梁、祝结合,使之成为一个以团圆结局的喜剧,惟在具体写法上有所不同而已。
首先,二者均写山伯访祝后因相思而死,一为真死,一为假死。均写四九(士久)“报丧”,一为报真丧,一为报假丧。和剧称山伯从祝家得病而归,“口吐鲜血,病体沉重”,用过英台亲开的药方仍然无效,不久即病故。临死前,山伯曾说:“咽喉有气气不绝,无常索命万事休。”说毕即气绝,这是真死。死后,梁父说:“一见我儿失了命,快报小姐得知情。”即命四九赴祝家报丧,此为报真丧。莆仙戏称山伯“昨日去访友,看见英台是女的,竟然被害得相思病了”,士久见其病情沉重,奄奄一息,即心生一计,她说:“我替他想一计,假意去报死,骗她来吊丧,谅她一来,不怕不允准。不免就要去了。” 说毕,即往祝家报丧,此为假死,报假丧。
其次,二者均写英台“吊孝(丧)”。和剧写英台自山伯离去后即坐立不安,闻听四九报丧后,霎时魂飞魄散,立即决定赴南山山伯坟台吊孝,虽遭到父母的阻挠,但英台决意已定,父母要她不得,只好备办祭礼令银心备轿同往。莆仙戏也写英台自山伯离去后“千愁百结,魂牵梦系”,担心山伯“回头染成相思病症”,闻知士久来报丧后,顿时痛不欲生,“只为梁郎泪满衣襟”,即刻决定赴梁家吊丧。亦同样遭到父母的阻挠,父母拗不过她,也只好备办祭礼命人心同往。
第三,二者均写英台“哭灵”。和剧写四九焚化纸钱后,说:“纸钱化得团团转,烧给相公做盘川。”英台急上,奔坟台,哭灵云:
祝氏女在坟台痛哭号啕。啊,梁兄啊!怎不叫你小妹珠泪双抛。我不该在凉亭和兄结拜,我不该去杭城诗书求教。姜不懒梅不孙行事不端,打鸳鸯识破了女儿机巧。害得我写假信哄骗先生,梁兄长来送别恩深情高。我不该在沙滩留诗配婚,害梁兄践婚约受了气恼。霎时间口吐红血带病回家,谁料想成绝症一命难保,梁兄啊!今日里烧纸线祝酒上香,但愿你灵魂儿随风而降。梁兄,梁兄啊!有灵有感坟台裂,无灵无感马家妻。金钗插在坟头上,阴司路上把手携。(哭毕,坟裂,梁出,抱祝入坟)
莆仙戏写英台来到梁家,问山伯灵堂设在哪里,士久说灵堂未置,病位就在此处,于是英台就对着病位哭灵。先唱【香罗带】:
咳兄啊,咳,兄呀!痛着兄一身,为侬丧幽冥。不是祝英台,忘背兄你恩义,怎敢违了父母严命?咳,兄啊!侬今特地献纸钱,生刍一束,略表义情。不见兄你面,咳,流泪满衣襟。料想侬地下共兄和谐连理,再结同心。(重句)
接唱【叨叨令】:
拜义兄,奠杯酒。(重句)泪汪汪,实然难舍。侬共兄同窗三载余,(重句),谁料兄你今旦日赴幽冥。咳兄啊,当初杭州攻书,望你一举成名,高扳丹桂,也不负兄你青春之志。谁料兄你今日身赴幽冥。……记得当初,衣枕分界,兄训海情重与义大。谁知谁知,兄你渺渺骑鹤上天台。肠欲断,情难解,(重)无缘空结同心带。祝英台要学古今节操,不肯给人遗臭到万载。
第四,二者均写“还魂”,一为真还魂,一为假还魂。和剧写祝被梁拖进坟墓之后,马文才亦悬梁吊死。马、梁、祝三魂同到阎王殿告状。阎王取金盆命三魂洗发,结果因梁、祝头发扭结在一起,被判“结发夫妻,姻缘有份”,而马与祝因“青丝另飘别处”,被判为“姻无份”。马强嘴不服,被打在畜生道,变为公猪。梁、祝则由阎君作主立即还魂,并命雷公电母送返阳间。此谓真还魂。莆仙戏写梁假死入阴,祝摆祭哭灵,当哭至“咳,兄呀!侬虽用尽心机,爱要流传名节,望苍天有灵,得成佳偶,谁料今旦日误你一身呀!侬心中多少悔过,心中自过。抱璞献告,枉屈同床,(重句),是兄你自错”时,梁突然开腔道:“喂,我也未然错。”祝以为是鬼魂说话,大惊曰:“嗳,我惊呀!何处鬼魂,何处神道?”梁答道:“我也不是鬼魂,也不是神道,乃是病要死的梁山伯。”祝惊魂未定,发问道:“你还没有死啊?”梁说:“见你面就不会死了。”此为假还魂。
第五,二者都写“团圆”。和剧写梁、祝还魂后,两家父母均很高兴,祝父首先向梁父提亲说:“梁仁兄,你儿未娶,我女未许,你我两亲结亲可好?”梁父答道:“斗胆应从。”祝父说:“明日迎亲过门。请啊!”次日拜堂完婚。莆仙戏写梁见了祝之后,喜不自禁,病体即刻痊愈,迫不及待地向祝求爱,并发誓云:“何须挂系,(重句)三载同窗,曾有盟誓。违礼法,甘受罪戾,共你团圆到到底!”祝被梁的真情所动,答道:“姻缘注定是天差,一点莲花是你的。”二人终结鸾凤。四九与银心亦效法之。
可见,莆仙戏《吊丧》与和剧《两世缘》亦为一路,同出一源。只不过前者具有更大的独创性,将山伯的真死改为假死,结果却是一样,均以梁、祝喜结良缘结局,诚可谓是殊途同归。据称,莆仙戏《吊丧》有红、白之分,上述介绍的是《红吊丧》。《白吊丧》未见,据刘念兹先生《南戏新证》介绍说:“《白吊丧》是描写英台因山伯病逝告明父母,前往哭灵,备极哀痛,这是以悲剧处理的戏,比较常见。”(8)
综上所述,南戏《祝英台》自产生以来,历演不衰,传唱不止。这个悲剧的故事,到了南戏之中往往以喜剧作结,这一方面是为了反映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体现南戏的人民性,另一方面也符合南戏好以团圆结局的传统规格。这是南戏在这个题材处理上的重大突破,因为梁祝故事最早是以悲剧收场的,唐张读《宣室志》记其始末云: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开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9)
元白朴根据这个故事编写杂剧《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因未能突破故事原型而流传不远。南戏的破突也并非无据,据考至迟从南宋开始,民间已有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南宋绍兴年间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就有“蝶舞疑山魄,花开想玉颜。”之句。《桃溪客语》引南宋末年咸淳《毗陵志》上说:“昔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10)可见,在当时的老百姓看来,这一对为婚姻自由向封建礼教宣战的青年,虽然他们的青春被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毁灭,但是精神并没有死,斗争仍有继续。南戏正是吸收这些民间传说,在“化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突破,使梁祝还魂复生,喜结良缘,以预示封建统治阶级必然要崩溃,人民一定要取得最后胜利。从此,以《还魂记》、《两世缘》等为名的南戏作品即应运而生,且因深受群众的欢迎而源远而流长,传唱至今。
注释:
(1)明祝允明《猥谈》云:“余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2)《元史》“刑法制志”四,此据王利器辑录《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页3转引。
(3)据钱南扬先生《宋元戏文辑佚》统计,存宋元戏文名目总数为238种。据孙崇涛先生《南戏论丛》统计为约200种。
(4)(7)均见孙崇涛《风月锦囊考释》,中华书局,2000年版,页134。
(5)李平《流落欧州的三种晚明戏剧散出选集的发现》,收入(俄)李福清、(中)李平编《海外孤本晚明戏剧选集三种》,页13—14。
(6)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年版,第六册,页121。
(8)刘念兹《南戏新证》,中华书局,1986年版,页161。
(9)(10)均见路工编《梁祝故事说唱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页5。
上一篇:沈不沉:刘文龙故事的温州遗迹
下一篇:孙崇涛:温昆的历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