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不沉:刘文龙故事的温州遗迹
发布时间: 2013-05-28作者: 管理员阅读:
作者:沈不沉,原温州市艺术所副研究员。
本文提要:
温州市区留有与刘文龙故事有关的遗迹:洗马桥、宋钟亭、永宁殿。
遗迹证明,刘文龙故事只能发生在温州,澄州、邓州等都是传播过程中的豕亥。
从洗马桥的建造年代推导,故事发生时间当在南宋理、度朝之后或元初。
南戏刘文龙故事,在我国民间流传相当广泛,大抵流行在皖、湘、浙、赣、闽、广等省。《永乐大典》卷13937戏文9收录南戏《刘文龙》;明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刘文龙菱花镜》一目;高奕《新传奇品》、姚梅伯《今乐考证》等多种曲录书目都著录此剧,简名《菱花》;清张大复《寒山堂曲谱》收有《萧素贞祭坟重会姻缘记》一目,题“雍熙乐府第一种,史敬德、马致远合著,又名《刘文龙传》”,京剧剧目《小上坟》可能就是此剧遗响;小说史家谭正壁先生发现的清初刻本《说唱刘文龙菱花镜》4 卷,故事细节较丰富,其中也有祭坟情节。钱南扬先生从清初人纽少雅、徐于室合编的《汇纂元谱南曲九宫正始》中辑得残曲21支,并对此剧进行全面考证;福建梨园戏《刘文良》虽只有6出,但已囊括了整个故事;福建莆仙戏也保留了半部《刘文龙》剧目;更令人叫绝的是,据王兆乾调查,在池州近郊30多个农村的傩戏中都有不同版本的《刘文龙》剧目,经他搜集的清人抄本就有十余种。此外,赣剧、湘剧也有此剧。
1975年.广东潮州出土了明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更引起广泛注目,对刘文龙故事的研究也随之升温。研究文章大抵集中在对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的语言、曲牌等方面作出自己的诠释,而对此剧的发源地却鲜有留意。本文拟就刘文龙故事在温州留下的遗迹作为实证,对本剧的发生时间及地点作粗浅的论述。
先看下面的一条资料:
下午携诸孙赴夏祠看戏,正本演:柳文龙随王昭君和番,其家父母与妻独居,有青田人宋卓者,观柳妻艳,时常赠恤其家,并访知柳之义仆永宁携金归,即嘱某旅店主人以酒醉仆,用绳勒死,造一假书谎报其家。云柳已死于番邦。柳父母念宋义媳寡,劝其改嫁,妻矢志保节,将投水自尽,幸柳已从外国归,寓宿古庙,得亡仆托梦,始悉其故。寻归得以夫妇完聚,然距离家已十六年。盖柳与仆均系昔温之永嘉人,柳感其义,请旌表为邑神,今尚有永宁庙与永宁巷。事之有无不可知,而流俗相传,演成曲本,亦一奇也。
——张震仙①《杜隐园日记》民国三十年辛巳(1941)九月三十日
柳文龙即刘文龙,宋卓即宋忠,观剧者从演员自报家门的台词中获知剧中人姓名,故此种异同可以略而不计。《日记》没有说明演出此剧是哪个剧种,按温州地方戏曲有四个剧种:高腔、昆腔(即今之永昆)、乱弹、和调。高腔已于民国十四年消亡;温州乱弹来自秦腔,在所有的梆子剧目中都找不到与刘文龙故事相关的戏;和调虽曾改编演出此剧,时间是在50年代初,故张震轩所观之剧最大的可能是昆班。温州昆剧历史较悠久,从其剧目组成来看,本剧有可能与《对金牌》②之类的剧目时代相近。80年代初,我曾就此剧问过永昆80高龄的老艺人陈方魁先生,他说此剧名《洗马桥》,演过已40多年,台词都想不起来了。
《洗马桥》剧本虽无下落,但温州民间说唱形式如龙船、道情、鼓词直至50年代还在演唱。1980年,温州和剧团由杨志雄整理剧本,再次演出于工人文化宫。由于此剧的人物与故事都有本地实际存在的地名为依托,故可以推想,南戏剧本与各种曲艺唱本的故事情节决不会相去太远。
现据温州龙船①唱本归纳故事梗概大致如下:
家住温州大同坊的刘伯勋之子刘文龙文武双全,在元宵节观灯时,路遇家住百里坊厢巷的萧淑英被恶少宋钟拦路调戏,刘文龙与仆永宁为其解围,并护送萧淑英回家。萧父见文龙一表人才,即将女许配文龙。婚后三日,文龙奉父母之命进京赴考,萧淑英赠以菱花镜半面、凤头鞋一支、金钗一枚以为他日之验。二人在洗马桥头洒泪相别。刘赴考得中状元,曹丞相欲招赘为婿,文龙不从。匈奴与汉和亲,文龙奉旨送昭君出塞。临行前刘修书并黄金百两,命仆永宁归报父母妻房。宋钟得悉永宁在青田上船回温州,命饭店老儿吉公将永宁诓至店中,用毒药将永宁鸩死,劫去书信黄金,并摹仿信中笔迹,暗示萧淑英改嫁宋钟,萧坚持不愿。文龙出塞后被匈奴单于扣留,招为驸马,16年后,文龙思家心切,向公主吐露真情,公主深明大义,将其放行,送他一匹大宛千里马,并亲自送出荒漠。刘伯勋亡故后刘家一贫如洗,生计极为艰难。宋钟系西门郭公山下富商,世代做木排生意。家财钜万,为追求萧淑英,屡次上刘家送柴送米,奉刘母如同己母。刘母为宋钟虔诚所动,自觉对其16年送柴送米之恩难以回报,即劝淑英改嫁宋钟,并以死相逼。淑英无奈只得应承,但要求出门之日缟衣素服于洗马桥头生祭文龙。文龙回家心切,星夜兼程,船抵青田时,夜宿旅店中,永宁亡魂向文龙托梦,备述自己被宋钟陷害经过,并言刘母逼迫萧淑英改嫁,淑英将在洗马桥投河自尽等言。文龙梦醒后惊出一身冷汗,当即雇小舟直奔洗马桥,适逢萧淑英在洗马桥头哭祭文龙,夫妻相逢但不敢相认,文龙出示当年离家时淑英赠送的三件信物,夫妻母子始得团圆。宋钟16年送柴送米,竟买不来一个女人的心,自觉无颜于人世,自投瓯江而死。地人感其一片痴情,在西门郭公山下建“宋钟亭”以为纪念。文龙官至四川节度使,感义仆永宁托梦之恩,使其夫妻相会,请旨给予旌表,恩准在双门建庙配享。
上述故事梗概与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梨园戏《刘文良》、池州姚村傩戏光绪抄本《刘文龙》①等多种刘文龙故事的框架相吻合,个别细节虽有出入,但总体结构相同。温州刘文龙故事的最大特点,便是有具体的地名为依托,增加了故事的可信性。如:
刘文龙居住的大同坊:现名大同巷,府前街东面的一条巷,南北走向,南起五马街,北止于鼓楼街,与府前街平行,北侧巷口即洗马桥,此巷至今犹在。
萧淑英居住的厢巷:又名古厢巷,在百里坊南侧,是一条曲折的巷,呈90度直角,从百里坊进入,拐至西面出口到信河街。
洗马桥:在大同巷与鼓楼街、府前街的接口处,用花岗岩条石砌成。桥虽不大,但设有埠头,从此处下船可通瓯江。此桥的来历,光绪《永嘉县志》卷15有一段记载:“陈龟年字永昌,登淳熙第。庆元丁己(1197)迁奉训大夫司经局太子洗马……尝于州治东建石桥以济民,民颂德不止,遂以‘洗马’名桥”。此桥于50年代道路改造时拆毁。
宋钟亭:地在西门郭公山下江边,晚清或民国初毁于台风。在温州历史上,西门郭公山下一带向为木材集散市场,来自青田、景宁等地木排,都在附近码头卸货。温州几种较老的地图上都曾标出此亭的位置。
永宁殿与永宁巷:永宁巷在双门北大街(解放北路)东面,东西走向,巷口紧靠北大街,座北朝南建有永宁殿。此庙史志稗乘失之记载,传说中系刘文龙之仆永宁,地人称其为“永宁爷”。
华夏民族是一个很会怀旧的民族,在儒家文化氛围中,历史上被立庙祭祀或纪念的人物大体上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人民景仰的英雄,如岳庙、关帝庙、文天祥祠等;二是文化名人,如杜甫草堂、白(居易)公祠、苏东坡祠堂等;第三种则来源于神话与信仰,如大圣庙、哪吒庙、太阴宫(陈十四娘娘宫或妈祖庙)等,凡此种种,大都符合儒家道德精神。似乎没有见过什么地方把戏剧中或民间传说中的人物立庙或营建纪念性的建筑。在刘文龙故事中,义仆永宁因其向刘文龙托梦,文龙得以在萧淑英投水之前赶到洗马桥,终使夫妻团圆,符合“忠义”二字,为其立庙配享诚属理所当然。但宋钟却是个反面人物,民众耗资建造一个亭子来纪念一个仅仅是戏剧或民间传说中的反面人物,便令人觉得匪夷所思。很难想像,假如河南邓州或山东济南发生的故事,又怎么会在温州为他们建造纪念性的建筑物?从这一角度看,最大的可能是在这块土地上真有其人,实有其事。
现存的几种刘文龙故事,尽管流传地域不同,但都有一个基本框架:刘文龙新婚3日与妻萧淑英(萧素贞)在洗马桥相别,萧赠刘三件信物;刘文龙送昭君出塞滞留匈奴16年(18年,21年);宋钟追求刘妻萧淑英;刘文龙与萧淑英在洗马桥头相会(或祭坟相会);宋钟投河自尽等。不论是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梨园戏《刘文良》、池州傩戏及温州昆剧,这一基本框架包括人物姓名都惊人地一致。根据温州存在的三处遗迹(洗马桥、宋钟亭、永宁殿),可以雄辩地证明这个故事最初发生的地方是在温州。
关于它的传播途径,不妨作如下设想:温州南戏《刘文龙菱花镜》形成后,向北传播到安徽,形成池州的傩戏群;向南传播首先到福建。康保成也认为本剧是由温州流传到福建的,他说:“从梨园戏《刘文良》与写本《刘希必》的近似,可大略看出南曲戏文从温州一带向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传播途径。二者不同的是,写本由于在明宣德时已埋于地下,因此保留了元传奇《刘文龙》的一些曲文;而福建梨园戏在世代相传中必然经艺人屡加改动,故今存残本中未发现与元传奇相同或还近似的曲文①。”此外,某些细节的改动也可以看出这种流传的痕迹,如刘文龙的籍贯“温州大同坊”,到了福建梨园戏,就变作“澄州大同坊”,把洗马桥改为“洗马河”,艺人不知道“洗马”是个官名,觉得桥上不能洗马,便自作聪明将它改为洗马河。“温州”与“澄州”也有点形似,总算还保留了三点水的偏旁。到了潮州后,这“澄”字又被进一步分割,取了右边的一半,成了“鄧州”,完全是鱼鲁豕亥的结果。《刘希必金钗记》是个演出本,艺人没有多少文化,地理知识也很模糊,居然会生造出一个“福建布政使邓州府南阳县”来。
从洗马桥的建造年代,可以推导本剧形成的时间,据《永嘉县志》,陈龟年建造洗马桥的时间是在温州做同知的时候,即宁宗朝嘉泰、开禧年间(1197—1204)。许多资料都可证明,从这时开始到其后百余年间,是温州南戏最为活跃的时期,《刘文龙菱花镜》可能就在这个时期形成。
① 张棡(1889—1942)字震轩,号真侠,瑞安县汀田乡人。累试不售,曾任瑞安中学、浙江第十师范学校国文教师。其日记始自光绪十四年,终于民国三十一年,历50余载从未间断,日记中涉及地方戏曲史料甚多,沈不沉辑有《杜隐园观剧记》一册。
② 《对金牌》:温州昆班据元代南戏《祖杰》改编的剧目,见沈不沉《祖杰戏文与〈对金牌〉传奇》(《温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① “龙船”是一种迷信色彩较浓厚的民间曲艺形式,流行于温州市区、永嘉、瑞安、乐清一带,现在温州市区偶然还可见到。演唱者肩扛一条高约1.5 米的板凳,上置一艘彩绘龙船,龙船上供有菩萨,一般都为陈十四娘娘。演唱者扛着龙船走街串巷,听唱者可召其进屋,先向菩萨上香,然后指定演唱曲目,小段曲目的代价为半升至一升米,全本则当面商定。龙船的曲目大都来自宝卷,也有部分是当地民间故事,如《黄三袅林定郎》、《高机与吴三春》、《林钟英告状》等。刘文龙故事在龙船曲目中名为《洗马桥头摆生祭》。温州道情即从龙船移植而来,善唱此目者较多,如温州徐邦忠、徐顺俭、吴文高等;尤以朱翠月演唱最为出色,其《洗马桥头祭羹饭》一段,唱得缠绵悱恻,凄清哀怨,令人肝胆俱摧,听者每掩面而泣。自朱死后,不复有擅长者。
① 王兆乾:《南戏〈刘文龙〉的演变及其遗存》,《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2。
① 康保成:《潮州出土〈刘希必金钗记〉述考》,《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艺苑出版社2001年5月。
上一篇:徐宏图:南戏研究的三大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