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家声

当前位置:首页|戏曲艺术|南戏家声

徐宏图:南戏研究的三大历程

发布时间: 2013-07-06作者: 管理员阅读:

作者: 徐宏图,先后任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常务理事。

南戏堪称中国戏曲之祖,有着辉煌的历史,然而研究却步履维艰,古代除徐渭于明嘉靖年间写了本南戏专论《南词叙录》之外,便再无第二本了,其余皆旁及而已。直至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出,才真正揭开南戏研究崭新一页。回顾近百年研究历程,大致经历了辑佚史料,创立概论;倡导新说,注重改本;田野调查,寻找遗存三个阶段。

一 、 辑佚史料,创立概论。
任何学术研究进展的基础与前提是材料。民国初年,王国维因所见南戏资料有限,其时连《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及《九宫正始》等基础资料均未发现,从而限制了他的视野,未能从更广阔的领域深入探察南戏,以至出现某些失误,如说“论真正的戏曲,不能不从元代始”等,这是令人惋惜的。有鉴于此,时贤与后学便着手做了大量戏文辑佚、史料发掘、出版戏曲书籍等工作。举其要者如下:
(一)戏文的发现与辑佚
1、民国时期发现、辑佚的戏文:
1912年前后,姚华辑得《荆钗记》、《王魁》、《南西厢》佚曲及《琵琶记》有关的资料,收入他的《菉漪室曲话》,发表的时间早于《宋元戏曲史》。
1920年,叶恭绰于伦敦某古玩店发现载有《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戏文三种的《永乐大典》卷13991,并抄回国内。从此,南戏研究者终于得见真正的宋元南戏剧本。
1932年,郑振铎于北平出版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五十二章“明初的戏曲作家们”,逐一论列宋戏文《赵贞女》、《王焕》、《王魁》、《乐昌分镜》、《陈巡检梅岭失妻》5种、《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及《琵琶记》,提示了29种元戏文残曲情况。这是对宋元戏文所作的最早叙录工作,直接启发了后来赵景深、钱南扬等人的辑佚工作。
1934年,赵景深的《宋元戏文本事》由上海北新书局出版,该书从《南九宫谱》等四部书里辑录出《王焕》、《王魁》等50种宋元戏文残曲,并把残曲贯串起来作为本事,以介绍戏文的故事情节。同年,钱南扬的《宋元南戏百一录》,亦于《燕京学报》专刊之九登载,因查阅的书籍比赵著详备,故所辑亦较赵著多。
1936年陆侃如、冯沅君《南戏拾遗》于《燕京学报》之十三登载,补辑了上述赵、钱二书未收的72种戏文及若干佚名戏文残曲。
2、建国以来发现、辑佚的戏文:
1956年,钱南扬集戏文辑佚与本事考订成果之大成,于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宋元戏文辑佚》。共辑南戏167本,其中有传本者15本,全佚者33本,有辑本者119本,使戏文佚曲及有关资料得以更完备的汇辑。
1958年,赵景深于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元明南戏考略》,其中《元明南戏的新资料》、《九宫正始与明初南戏》、《秋夜月》三篇披露了大量南戏新资料。
1962年,赵景深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戏曲笔谈》,其中介绍了新发现的《涌泉记》、《陈可忠》、《三元记》、《黄金印》等戏文脚本及有关的资料。
(二)戏曲书籍的发掘与出版
这一时期除戏文佚曲及有关资料的钩沉、辑录外,还注重戏文孤本、善本、选本、论著等戏曲书籍的发现、收集和出版。例如:
1954年至1964年十年间,先后影印出版《古本戏曲丛刊》初集、二集、三集、四集、九集,为研究人员及广大读者提供大批珍貴的戏文孤本及重要版本。
1956年前后,由王古鲁、梅兰芳从日本携回的明青阳腔、徽池调选本《摘锦奇音》、《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玉谷调簧》、《大明春》等相继出版,为研究南戏在明代的流变提供难得的手头资料。
195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编辑《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凡十集,计48种,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历代戏曲论著的总集,为南戏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1979年,钱南扬出版《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次年出版《元本琵琶记校注》。
1984年到1987年,王秋桂主编的《善本戏曲丛刊》由台湾学生书局出版,收录大量南戏选本及有关资料。
1992年,张宪文、胡雪冈辑校的《高则诚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0年,孙崇涛、黄仕忠笺校《风月锦囊笺校》由中华书局出版。
(三)南戏研究著述的撰写与出版
“论从史出”,“史从文献出”,随着南戏史料的不断发现与辑集出版,南戏研究的著述自然就跟着不断问世。亦可分为以下两个时期:
1、民国时期出版的著述:
1929年钱南扬在《燕京大学学报》第7期发表《宋元南戏考》。同年,张寿林在北平《华北日报•徒然周刊》第19期发表《论南戏的起源》。这是我国近代南戏研究较早的两篇专题论文。
1935年,卢前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明清戏曲史》。本书作为断代戏曲史,是有意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而作的。书中有关南戏与明传奇的观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如说: “《琵琶》、《幽闺》,传奇之祖也。”显然,此处有传奇出自南戏而胜于南戏之意。
1936年,日本学者青木正儿继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之后,于193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近世戏曲史》。凡五篇,每篇均涉及南戏问题,如《南戏北剧之由来》、《南戏复兴期》及《余论》,即涉及南戏的源流、兴衰、音乐及脚色行当等方面。
1938年12月,徐慕云于世界书局出版《中国戏剧史》,论及南戏之渊源、声腔、剧目、脚色等,并得出“南戏出于南宋,温州实为之嚆矢”的结论,亦属难得。
1945年,钱南扬于《浙江省通志馆馆刊》第一卷第三期发表《瑞安高明传》,是当代为高则诚立传的第一人。此前,王国维《宋元戏曲考》中曾介绍过高明的生平,然语焉不详,尚算不得立传。
这一时期,谭正璧撰写的《宋元戏文三十三种内容考》、《宋元戏文名目二十九种内容考》、《宋元戏文与元明杂剧》三篇论文(均收入《话本与古剧》),亦颇有见地。
2、建国后至文革前出版的著述:
新中国成立后,地下文物如宣德写本《金钗记》等的发掘,以及大批外流国外的南戏文献的回归,南戏研究领域扩大了,著作更多了,而且力争从新的角度予以探讨。例如:
1956年6、7月间开展的《琵琶记》专题讨论,王季思、钱南扬、徐朔方、陈多等,围绕着《琵琶记》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人物形象等问题,发表了颇有影响的数十篇发言与论文,并于同年结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琵琶记讨论专刊》,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琵》剧研究成果。
1958年至1979年,周贻白先后出版《中国戏剧史讲座》、《中国戏剧史长编》、《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三本专著,其中有关南戏的章节,继续联系南戏排场、声腔、演唱等舞台实践论,促进南戏研究向纵深开掘。
1957年,分别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戴不凡的《论古典名剧琵琶记》和董每戡的《琵琶记简说》。
3、文革后出版的著述
“文革”结束之后,南戏研究复苏,更有大批著作闻世,其中的力作,除钱南扬多部著作外,尚有张庚、郭汉城的《中国戏曲通史》、庄一拂的《古典戏曲存目汇考》、刘念兹的《南戏新证》以及《南戏论集》《南戏探讨集》、《艺术研究资料》等。
近年出版的论著有:黄仕忠《〈琵琶记〉研究》、金宁芬《南戏研究变迁》、胡雪冈《温州南戏考述》、侯百朋编著的《琵琶记资料汇编》、流沙的《明代南戏声腔源流考辨》、孙崇涛的《南戏论丛》等。
这个时期南戏研究学者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钱南扬。钱先生1924年开始留意宋元戏文,1929年发表专论《宋元戏曲考》,1934年出版《宋元南戏百一录》,1956年出版《宋元戏文辑佚》,一生从事南戏研究60余年。发表的论文与出版的专著除上述提及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元本琵琶记校注》等之外,尚有《汉上宧文存》、《戏文概论》等。其中《戏文概论》分引论、源委、剧本、内容、形式、演唱六章,涉及南戏的方方面面,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企图将戏文作一个比较全面的说明。”可谓是本时期南戏研究的全面总结。
二、  倡导新说,注重改本
南戏出于宋而兴于元,故人们往往以“宋元戏文”或“宋元南戏”称之;至明代衍变为传奇,延续至清代,被称作“明清传奇”,于是“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被截然分开,成了中国戏曲的两个不同阶段。这样划分虽然很干脆,却不甚切合实际,给人的错觉是:南戏的下限是元代,自明代开始就没有南戏了。近世学者觉察到这一点,因而对明初客观存在的南戏状况开始引起注意,并提出诸如“明代南戏”、“明人删改本”、“明改本”、“明人改本”等名目,对这一阶段的南戏作了种种概括性的论述。
(一)关于“明代南戏”与“明人删改本”
较早提出“明代南戏”这个概念的是赵景深。他在《王瑞兰拜月亭》一文中就断言:“普通我们只知道《拜月亭》是元末的剧作,其作者有说是施惠的,却不甚可信。但是就现在通行的‘六十种曲’本的内容说,它是明代南戏的改动本,和早期的《拜月亭》有出入是无疑的事。”接着,青木正儿又提出“明人删改”的论点,他在《中国近世戏曲史》第二篇“南戏复兴期”讨论《拜月亭》时,针对王国维等人或以为元施惠作,或以为出自“明人手笔”,提出折衷的意见说:“余固不能信以此曲为施惠所作之说,亦不敢遽以之断为明初人之作。徐渭之《南词叙录》以之列入‘宋元旧篇’之部,苟以其他文献考之,可知徐氏所著者必非武断,则视此曲亦为元末叶无名氏所撰后经明人所删改者,似为适当。”
(二)关于“明改本”
正式提出“明改本”戏文的是钱南扬。他在《戏文概论》剧本第二章《存佚概况》中,曾将流传的238本戏文分为两类:一类为“保持着戏文原来面目的”,另一类为“经明人修改的”。他说:“明改本虽已失去了本来面目,然多少总还保存着一些宋元戏文的成份,况且更有《九宫正始》据元天历间刻本《十三调》、《九宫》二谱,征引了不少宋元戏文的曲文,把它和改本对照着看,也可以窥测原本面目的一斑。所以也有它们一定的价值。”
(三)关于“明人改本”戏文
最早提出“明人改本”戏文的是叶德均。他的《戏曲小说丛考》上卷曾提出过“明人改本”戏文这个概念。他说:至《总目》(《古人传奇总目》)则用明人改本的剧名。”
赵景深既称“明初南戏”,亦称明人“改本”戏文,他在《九宫正始与明初南戏》一文中说:“明初南戏,现在有传本的不多。”又于《元明南戏的新资料》一文说:“惟明末清初尚盛行《江天雪》之‘走雪’当是改本的演出内容了。”
近年,孙崇涛在总结前人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发表《明人改本戏文通论》,比较合理地解决了上述存在的种种问题。孙先生围绕“明人改本戏文”这个论题,发表诸多独到的见解,多方面地纠正了人们对南戏发展史的旧有观念和错误定见,填补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之间二百年的南戏历史研究的空白,扩大了南戏研究的范畴与内容,这无疑是本阶段南戏研究的重大学术成果。
此外,还先后于浙江温州与福建泉州、莆田、仙游等地,多次召如全国或国际南戏学术研讨会,就南戏发展的各种问题发表论文,各抒己见,会后结集出版多种论文集。
三、 田野调查,寻找遗存
随着南戏研究的逐步深入,为索取新的实证,学术界迫切要求有新的南戏史料的发现,包括文献与民间艺人世代相传的资料,后者更加缺乏,包括地方戏剧、民间唱本等,因散落各地,需要更多的有心人通过田野调查,四处寻找,才能获得。有不少学者从此走出书斋,奔向民间,到处访寻南戏的遗存资料,终于取得可喜的成绩。例如:
(一)福建南戏调查
刘念兹先生自1959年初开始,即接受张庚先生的布置,按照赵景深等先生的意见,先后五次到福建作实地考察。着重考察了南戏在梨园戏及莆仙戏等剧种中的遗存情况,发掘了一大批福建遗存和独有的南戏剧目以及有关南戏遗存于福建的曲牌、音乐、排场、行当等资料,经过整理,写成《福建古典戏曲调查报告》,后又在这基础上,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修订增补,终于撰成《南戏新证》一书。作者查看了1375种莆仙戏剧本,通过核对,其中属于南戏剧目的有《王魁》、《郭华》、《张协状元》、《朱文》、《刘文龙》、《王祥》、《朱买臣》、《杀狗》、《孟姜女》、《蔡伯喈》等81种。
(二)安徽青阳腔调查
王兆乾于1953与1956年,先后两次赴青阳腔的发源地安徽貴池调查南戏青阳腔的音乐与剧本,发现传自南戏的傩戏清代手抄本《孟姜女寻夫记》、《刘文龙赶考》、《和番记》、《陈州粜米记》、《薛仁貴征东》等,均收入由他编校的《安徽省貴池傩戏剧本选》。此后他又多次与其他学者赴貴池、岳西、潜山等地田野调查,发现更多青阳腔手抄本。并于1991年与班友书担任总编校,编辑出版《青阳腔剧目汇编》上、下两册,所收南戏遗存剧目计有《荆钗记》等三十余种。
(三)山西青阳腔调查
畅明生先生早在1953年就留意南戏青阳腔在山西的流传情况,并展开实地调查。是年冬,他听说晋南运城地区万荣县的范村,流传着一种古老剧种当地称为“清戏”,就立即前往调查,可惜该村的剧本已于抗日战争时期被焚毁。后来又了解到与范村结为清戏戏亲的百帝、北解两村也有清戏活动,便顺蔓摸瓜,终于在1954年夏于百帝村孙凤科先生家发现其珍藏的《三元计(记)》、《黄金印》、《涌泉记》、《陈可忠》等四个道光、同治年间的麻纸手抄本青阳腔剧目(原本现均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四)江西青阳腔调查
继山西发现青阳腔剧本之后,江西省湖口、都昌两县文化馆戏曲工作者借“戏改”之风,亦对流传本地的青阳腔剧目进行大普查,包括整本、单出,合计66种。其中属于南戏遗存的有《琵琶记》、《荆钗记》等30多种
(五)婺剧高腔调查
叶开沅从1957年开始认定婺剧高腔与南戏有联系,于是即深入实地调查,寻找南戏在该剧种中的遗存。他先在北京,后调至兰州,离他的故乡婺剧的发源地金华衢州数千里,却一次又一次地回乡考察。跑剧团,找艺人,抄资料,寻口碑,不厌其烦,百折不挠,最后终于与他的合作者张世尧共同完成30万字的《婺剧高腔考》一书。除就南戏研究的笵围、方法等方面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之外,还考证了南戏《白兔记》、《祝英台》、《珍珠记》、《芦花记》、《董永遇仙记》在婺剧高腔中的遗存情况。(六)泉州梨园戏调查
吴捷秋先生积四十余年从事梨园戏编导、研究工作的经验与心得,在全面调查梨园戏历史与现状的基础上,撰成30余万字的《梨园戏艺术史论》。通过相当详尽的考证,确定现存的梨园戏剧本《苏秦》、《吕蒙正》、《赵贞女》、《王魁》、《刘文龙》、《朱文走鬼》、《王十朋》、《朱买臣》、《孙荣》、《郭华》、《蒋世隆》、《刘知远》、《董永》、《高文举》、《苏英》、《陈三五娘》等均属南戏在该剧种中的遗存。
(七)南戏遗存调查
笔者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任《中国戏曲志•浙江卷》“责编”以来,即注意南戏遗存的调查、发现与收集。曾利用工作会议、学术研讨会及旅游之便,先省内后省外,先后访寻浙江、安徽、湖南、广东、湖南、湖北、四川、江苏、江西、福建及北京等十多个省市,发现了一大批保存在地方戏中的南戏遗存剧目及相关资料。其中,福建遗存的资料,大多已见诸《南戏新证》及《泉州传统戏曲丛书》,此不赘述。其余举其要者介绍如下:
浙江:这是除福建外遗存南戏剧目最多的省份。上述所举福建遗存南戏剧目,大多亦同时存在于浙江。而浙江保存的一些南戏剧目却为福建所无,如《白蛇记》、《十义记》、《陈琳救主》、《雪拥兰关》、《平征东》、《凤仪亭》等。其中《白蛇记》,又名《刘汉卿白蛇记》,明初戏文,松阳高腔现存两种手抄本:一种仅存“汉卿见娘”、“书房托咐”、“投江别子”、“拿夫造城”4折;另一种有请寿、见母、讨账、买蛇、归家、落店、放告、归家、托付、投山、见叔等11折,均藏松阳县文化局档案室。《妆盒记》,又名《金凡记》,明初戏文,新昌调腔现存“抱盒”、“搜盒”2折,原藏新昌新艺高腔剧团。《平征东》,又名《白袍记》,演薛仁貴征东事,明初戏文,婺剧高腔现存两种手抄本:一为西吴高腔传统剧目,有老艺人江和义的记录本,凡19出;二为侯阳腔传统剧目,属单片,现藏胡梦兰抄本。
其他省份,如安徽,为青阳腔发源地、余姚腔流行地,保存在这一系统的南戏剧目有《水云亭》、《南陵目连戏》、《劝善记》等30多种;江西,为弋阳腔发源地、海盐腔流行地,保存在这一系统里的南戏剧目有《四节记》、《瓦盆记》等20多种;湖南,为弋阳腔的流行地,保存在这一系统里的南戏剧目有《琵琶记》、《苏武牧羊》、《蝴蝶梦》等60多种;湖北,为弋阳腔、青阳腔流行地,保存在这一系统中的南戏剧目有《黄金印》、《葵花井》、《卖水记》等20多种;四川,为弋阳腔的流行地,保存在这一系统中的南戏剧目有《高文举》、《秦雪梅》等30多种;山东,为弦索官腔流行地,保存这一系统的南戏剧目有《单刀会》、《葵花潭》、《抱妆盒》、《破窑记》、《琵琶记》、《白袍记》、《古城会》等10多种;山西,为弋阳腔、青阳腔流行地,保存这一系统的南戏剧目有《黄金印》、《陈可忠》、《涌泉》、《三元记》、《荆钗记》等。此外,还有大量藏在国外的南戏史料被发现与回归,如《风月锦囊》、《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等。
回顾百年南戏研究历程,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南戏是时代的产物,其诞生的意义在于:破天荒第一次打破古剧的旧格局,熔歌唱、舞蹈、科范、音乐于一炉,以表演一个完整的长篇故事,使中国戏剧真正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在戏剧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八百多年来,她的血脉贯穿中国戏曲全部历史的始终,并与当代戏曲紧密沟通,全国三百多个地方剧种,大多是南戏四大声腔迭相演化的结果,古老地方剧种,仍在上演沿袭南戏遗存的传统剧目,音乐声腔跟南戏有着千丝万缕的历史衔接;新兴剧种,也在不断移植或改编南戏传统剧目,南戏无愧于中国戏曲的总根。南戏在剧目、声腔、表演等方面,均有极其丰富的遗存,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遗产,急待搜集、整理、保护与研究,温州作为南戏的故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