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报道

温州日报:少年时勤攻书画,青年时投身理工,古稀时又钟情人文学科——张宪荣:这个学者爱“跨界”

发布时间: 2014-03-21作者: 阅读:


                        石鼓文(大篆)(局部)             马如兰诗(章草)

  本报记者 王舒  温籍学者张宪荣“东瓯山水文化”书法展今天在市书画院展览厅揭幕,展出的百余件书法作品饱含了这位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张宪荣1938年生于温州,1960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留学日本国立大阪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上海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上海市美学学会副会长与高校书法教育研究会理事等。  当下有个流行词汇“跨界”,这个词用在张宪荣身上,最合适不过:少年时期勤攻书画,青年时期投身理工,古稀之年又钟情起人文学科,用张宪荣的话来说,做什么都当做“玩”,玩就要玩出个名堂来。  幼承家学  青年拜马公愚学书  张宪荣出身自一个书香门第世家,其祖父为前清举人,以诗书传家。他的两位伯父皆承国学,母亲马如兰早年学习国画,擅长花鸟小写意。在家庭的熏陶下,张宪荣四岁起即随母认字、学书。  1955年,17岁的张宪荣怀着对艺术的爱好,立志要报考浙江美院(即今中国美院)学习油画,但母亲的一席话打消了他的念头:“当下国家强盛需要理工型的人才,而不是有闲情逸致搞书画的人。”最终,张宪荣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发电专业(后迁至西安交通大学)。  转读理工,并没有让张宪荣放弃艺术。小小的寝室容不下挥毫泼墨的大阵仗,张宪荣就独自练习素描、写生。“艺术都有共通性,学习西洋绘画的经历,对我以后书画创作的成长很有帮助。”张宪荣说。  1960年大学毕业后,张宪荣经姨妈介绍师从马公愚学习书法篆刻。起初隔三差五,张宪荣就会奔到马公愚处请教。文革时期,来往不便,他就天天盼着马公愚来信“召唤”他过去。“文革时期,先生的处境并不好,但他始终没有放下教育弟子。” 这段师徒情一直持续了近10年,直至马公愚去世。张宪荣始终将马公愚视为对其书法影响最深远的人。“先生从不是手把手交你,而是用自己对书法的研究所得来点悟你。他告诫我,写楷书不能慢,一慢则滞,写草书不能过快,一快则流。”这句话,张宪荣铭记在心,在他往后的书法创作中贯穿始终。  留学日本  自创计算机书法  “酷爱艺术,喜爱人文学科,擅长数理学科。”是张宪荣用来形容自己广泛爱好的一句话。正如他所言,跨入理工科,张宪荣也“玩”得有声有色。  1961年,张宪荣调入上海工学院(上海大学前身)任教。下放五七干校时,作为劳动之余的一种“自娱”,张宪荣还自学日语。正是凭借了那时的日语自修,使他在1980年以专业与外语两个最高分取得了教育部公派赴日留学的资格,于1982年顺利赴日深造,学习信息处理学科。  正是在那段时期,他首创了被媒体称为“计算机书法”的手写汉字计算机生成模式,即通过编码让计算机进行毛笔书写。谈到研究的契机,也实属巧合。当时,张宪荣的一件书法作品,获得了日本西宫文化艺术协会奖,是30多年来获此奖的第一个外国人。擅长书法,又精通信息处理的张宪荣想到运用自身所学进行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微型计算机还十分罕见,对于赴日后才接触到微机的张宪荣而言,这一课题绝对是一大挑战。  “书法讲究一气呵成,所以老师在讲课时很难进行一笔一画演示,特别是笔锋走向,只能凭口传和学生自己练习。但用这个模式,写到哪儿可以让它停在哪儿,可以有效辅助书法教学。”在张宪荣的努力下,这套模式终于研究成功,并且不仅能写楷书,还能写一手漂亮的草书、隶书。机写的书法还曾令日本书道会的师范级考生也自叹不如。这项研究,立即吸引了日本当地多家媒体竞相报道,NHK电视台还作了连续的专题报道。  情系高校  不断拓展研究版图  日本学成归国后,张宪荣留在上海工业大学任教。1986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高校执教期间,他始终没有停止扩展自己的研究领域,范围涉及工程学科的电气﹑通信﹑信息;理科的视觉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文学科的美学﹑符号学,艺术学科的色彩学、目的构成等诸多领域。他不断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之中,执教期间开展的课程达30余门。学科跨度之广,让不少在校学生曾疑问“学校到底有几个张宪荣”。  张宪荣曾在国内外发表多个领域学术论文60余篇,并出版了《设计色彩学》《设计符号学》《设计美学》《工业设计辞典》《工业设计导论》等著作19部。并从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谈到如何可以做到博学,张宪荣表示,各个学科发展开始都是孤立的,学到最后发现都有相通之处,唯一要做的就是“打好基础”。“我认为,现在的教育一定要注重普教,文理不分班,基础打好了,往哪个方向发展都行。”至今,虽已是76岁高龄,张宪荣仍没有离开高校,兼任上海大学工业设计研究室、电工理论及新技术、控制理论及控制技术博士点教授。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教学科研的需要,张宪荣也向新的领域发起挑战。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学术积累,他将自己往后的研究规划为:逐渐淡出工程学科领域,涉足大门类交叉学科的研究,逐渐以知识积累为主的人文﹑艺术学科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