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图:南戏《刘文龙》遗存考
发布时间: 2021-01-01作者: 管理员阅读:1670
作者: 徐宏图,先后任浙江省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研究员。中国古代戏曲学会理事。中国傩戏研究会常务理事。
《刘文龙》,宋元戏文,《永乐大典》“戏文九”收录;《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刘文龙菱花镜》。原本佚,《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南词定律》及《九宫正始》圴存有残曲,题作《刘文龙》。《九宫正始》注云:“元传奇”。《宋元戏文辑佚》收残曲21支。演汉刘文龙婚后三日赴考,妻萧氏以菱花镜各半为信物。刘及第后出使匈奴,被单于强留为驸马。历21年逃回,汉王授官并准假返里。家人以刘已死,邑人宋忠正谋占萧氏。刘归,合家无人敢认,乃出菱花镜,始释疑而团圆。同题材的戏文,元代有《寒山堂曲谱》载《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注云:“一名《刘文龙传》,《雍熙乐府》第一种,史敬德、马致远合著”。钱南扬《戏文概论》推测其与《刘文龙》是“同题材的两个剧本”,并称现存的京剧《小上坟》是《萧淑贞祭坟重会姻缘记》的“嫡派”。明代有1975年广东潮安出土的宣德写本《刘希必金钗记》,当是“元传奇”《刘文龙》的改本。清代,有《说唱刘文龙菱花镜》四卷流传,与此本题材相近。近代,莆仙戏、梨园戏、安徽傩戏、温州乱弹、川剧等,均有此目。直至民国三十年(1941)九月三十日晚,瑞安夏祠仍在演出《刘文龙》。(1)可见,本剧历宋、元、明、清乃至近代,传唱未绝。遗存的情况大致如下:
一、明人改本戏文
《刘文龙》的明人改本戏文今知仅《刘希必金钗记》一种,全称《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明宣德六年至七年的抄写本,1975年12月出土于广东潮安县西山溪一座明代墓葬,现藏广东潮安县博物馆。刘念兹校订并定名为《宣德写本金钗记》,于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共分67出,原缺4出,无出名。剧情大致如下:
邓州秀才刘文龙婚后三日上京赶考,与家人告别于洗马桥。妻萧氏赠其半支金钗、半面菱花镜、一只绣鞋为表记,盼他高中而回。刘中状元,丞相招为婿,刘坚辞不受,被派往匈奴。至匈奴,又被单于强招为驸马,留居番邦21年。后得公主同情,计放文龙回家。时刘父母年迈,衣食无着;又因无赖宋忠挑唆,强逼萧氏改嫁于他。萧氏坚贞不屈,以死拒之。正欲投洗马河自尽之时,适逢文龙归来,惩治了宋忠,夫妇合钗相认,全家团圆。
纵观全剧,情节与宋元戏文《刘文龙》基本相同,连文龙离家的年数、三件信物的名称也相同,惟曲文有所差异。之所以说它是明人改本戏文,理由如下:
首先,从全称标目《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刘希必金钗记》来看,已明确告诉世人它是一本“新改编”的剧作,并宣称是一本“全相”插图、南北合套、插科打诨、旨在宣传忠孝、以潮州正音演唱的南戏《刘希必金钗记》。既有“新编”本,必有据以改编的底本“旧编”本。这旧编本虽然不存,但仍可从写本《金钗记》与“元传奇”《刘文龙》的残存曲词比较中,发现它们的谪传关系。例如:写本《金钗记》第7出【入赚】“小玉听得”,与《九宫正始》所引《刘文龙》【双调近词】【海棠赚】“小玉听得”即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入赚】(小玉唱)小玉听得,要取过三般物与东人把记,亲付与,身荣千万早回归。剖金钗,折菱花,每半留君,根底弓鞋儿各收一只。他日归期,[团圆](专员)再成一对。(生唱)幸[勿](多)忧虑,文龙谙读诗书,是则男儿四方志,爹妈在家中,那更有少年妻。(宣德写本)
【双调近词】【海棠赚】“小玉听得,便取过三物东人把为记。”“亲付与,身荣千万早回归。剖金钗,破金钗,破菱花每留半君根底,弓鞋儿各收一只。他日归来,再合团圆共成一对。”“幸勿忧虑。”【前头换腔】“文龙谙读诗书,是则男儿四方志。爹妈在高堂,那更有少年妻。”…… (《九宫正始》残曲)
又如写本《金钗记》第56出【杜韦娘】“终朝忆念”,与《沈谱》卷2所载《刘文龙》【杜韦娘】“终朝没情绪”相近。比较如下:
【杜韦娘】(旦唱)终朝没情绪,未有归来消息。暗忆当初鸳帐帏里,漫写三宵怎道轻离。一番思泪愠绞消湿。(宣德写本)
【杜韦娘】终朝没情绪,眉态尽敛愁如织。怕楚馆秦楼迷恋在,尚未有归来消息。忆当初凤帐鸾帏,漫得三宵,怎道轻离拆?一番思,泪眼但揾透鲛绡数尺。(沈谱本)
又如写本《金钗记》第19出【二犯梧桐树】“暑渐消,新秋至”,与《九宫正始》册6所载《刘文龙》【梧桐花】“荡炎威,新秋至”,亦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二犯梧桐树】(旦唱)暑渐消,新秋至,蓦……雁囗泪,对景恓惶怎生存济,日夜孤眠景物岑寂。风吹动梧叶飞,未知情人何日得归期。(宣德写本)
【梧桐花】荡炎威,新秋至。忽听得一声雁嘹唳,此景如何守孤帏?是处砧声动情绪,又被风撼梧桐树。(《九宫正始》残曲)
再如写本《金钗记》第67出【女冠子】“百事聪明”,亦当来源于《九宫正始》所引古本《刘文龙》佚曲【女冠子】“听说文龙”。比较如下:
【女冠子】(生唱)百事聪明,都是男儿情性。(旦唱)富貴荣华,皆囗囗囗定。(宣德写本)
【女冠子】听说文龙,总角时百事聪慧。汉朝一日,遍传科诏,四海书生,刘赴丹墀。匆匆辞父母,水宿风餐,上国求试。正新婚萧氏,送别嘱咐,行行洒泪。二十一载离家去,奈光阴如箭,多少爹娘虑?忽然回至,衣冠容颜,言语举止,旧时皆异。天教回故里,毕竟是你姻缘,宋忠不是。忙郎都看,小二觑了,疑他是鬼。(《九宫正始》残曲)
上述比较充分说明,宣德写本《金钗记》与“元传奇”《刘文龙》是一脉相承的,后者正是前者据以改编的祖本。
其次,对照“元传奇”《刘文龙》,宣德写本《金钗记》有多处改编遗迹,最明显的有以下几处:
一是删除刘文龙“恋歌妓,忘故里”的情节。《九宫正始》收《刘文龙》佚曲【赛红娘】演文龙离家时其父叮嘱他:“去时休得恋歌妓,故里。”文龙信誓旦旦:“文龙焉敢恋歌妓,忘故里。”可是,一到京都就忘得一干二净。有文龙所唱的以下四曲为证:
【正宫过曲】【恋绣衾】对酒当歌,问柳寻花,风流少年相宜,凤盞龙缾,捧劝共饮情舒。闲把琵琶自拨,管别是一般风味。全胜是三岛十洲,且教无事萦系。
【前腔换头】携手,尊前共语,又何必剪发,说下盟誓。幸遇仙姿,相爱我们聪慧。两两鸳鸯意美,休便想巫峰十二。尘寰少依,约乘鸾共伊齐返天际。
【薄媚衮】春共赏,花坞柳堤,尽日拚沉醉。归院宇,如比翼效鸾俦。夏日亭,沉李浮瓜。双双鸳鸯共同戏水,绿盖盈盈,荷花解语。
【不绝令煞】才貌天然两相宜,姻缘到此情分美,爱惜似擎珠捧璧。
正如有的学者指出:“在这几支佚曲里,反映了刘文龙在京由春到夏,冶游妓包,寻花攀柳,已完全忘却他那三日娇妻。他的负心行为灼然可见。”(2)可是,到了写本《金钗记》,上述情节一概删除不写,而强调他念念不忘萧氏,“共娘子离别苦痛,离囗域城免渐昏。万水千山只为利锁名缰,风飘浮萍散聚人,有离合甚日相逢。”(第47出)其负心的痕迹荡然无存。这里不得不使我们怀疑,《金钗记》的祖本是否属《王魁》、《赵贞女》之类的“负心型”戏文。
二是增加丞相招婿、文龙拒婚、奉使单国的情节。从《九宫正始》收《刘文龙》佚曲【中宫过曲】【念佛子】可知,“元传奇”《刘文龙》并无此情节,因该曲演刘文龙回家向父母、妻子讲述离家后的经过,其中一点也没有提及此事。曲云:
自一到帝里,即得入试闱。试才毕灵祠求签,梦占得魁名及第。当时,得意归途,见使臣急至。亲染御书,说单于小国,愿求和议。迤里,登山渡水,奉使直见虏主。留在彼,将女妻,封为左王职。
从曲文看,他出使匈奴并非由于他不接受曹相招婿、为曹相所怒而被遣派和番的,而是在状元及第正要“得意归途”之时,突然“使臣急至”,“说单于小国,愿求和议”而奉旨出塞的。写本《金钗记》却以六出之多演此情节,其中第14出写曹相遣媒招婿,第16出写曹女彩楼招亲,第17出写文龙拒婚,18出写曹相怒斥文龙,21出曹女悔抛丝鞭,22出写文龙奉使单国。此处把刘21年不归的责任推给曹相招婿与遣派和番,同样为他的负心行为辨解,起到美化的作用。
三是受《琵琶记》、《荆钗记》的影响,留下不少模仿的痕迹。如第42出刘文龙对单国公主解说二十四孝故事时说:
公主听说,这妇人行孝有赵贞女,因为儿夫蔡伯喈去求官,被……为女婿,数年不得归期。他父母在家,天旱饥饿,因病而死。贞女无钱可慰,自剪下青丝卖钱殡葬,然后贞女自画公姑形影,沿途而拨琵琶,到于京畿,因入在牛相府中。缘太师上表封赐,一夫两妇同回故里,高显门闾,夫妇团圆。
这显然是文龙借蔡伯喈之悲诉自己之痛。接着,又仿伯喈弃书弹琴以诉怨。伯喈弹了一曲《思归引》以达对五娘的思念。曲曰:“危弦已断,新弦不惯。旧弦再上不能,我待撇了新弦难拚。一弹再鼓,又被宫商错乱。非干心变。这般好涼天,正是此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在别调内。”(《琵琶记》第21出)文龙亦弹了一曲《思归引》,以表达对萧氏的思念。曲曰:
司马相如为琴音拨起伤心,古留今世挥弦七轸,操其四声思归引。错乱颜回音意衣冠不整,戒不弹宫商角征羽,腔音微细谨志诚,另日宽心改忧为礼。
公主听后深为感动,说:“如今苦告问你,才说衷肠之话。误君之父,□□□之妻房,乃妾也;使君为不孝,教君为薄倖之人亦妾也。妾之罪无所祷也。”第45出又说:“官人,妾之罪难逃也。误君之父母,负君之妻房,违君之孝道,绝君之忠节,此四者,妾当死于地也。谢君之恩,小则改日□衷肠,大则答君之父母,近则可以成教子之全名,远则可以扬名于后世。妾当然也。”公主这两段忏悔之辞,竟照搬《琵琶记》第30出牛小姐对蔡伯喈的表白:
如今思之,误君之父母者,妾也;误君之妻房者,妾也;使君为不孝薄幸之人者,亦妾也。妾之罪大矣……妾当死于地下,以谢君家,小则可以解君之萦挂,大则可以救君之父母,近则可以成孝子之全名,远则可以遗后世之公议,妾死何憾焉。
可见写本《金钗记》不仅模仿,且照搬《琵琶记》部分曲文。此外,如第6出文龙父母在是否让儿子赴考问题上的争吵、第29出萧氏卖钗换米供养公婆、第44出文龙枉读孔圣书撇了爹娘与糟糠妇的叹息,亦分中别袭自《琵琶记》第4出“蔡公逼伯喈赴试”、第10出“五娘劝解公婆争吵”及36出“伯喈五娘相会”。康保成《潮州出土〈刘希必金钗记〉述考》(3)对此已有详论,此不赘述。至于模仿《荆钗记》,亦十分明显,如第17出“拒接丝鞭”、22出“遣使单国”、41出“刘公劝逼”、60出“萧氏投水”,即分别袭自《荆钗记》(汲古阁本)第19齣“参相”(十朋拒婚、改调潮阳)、24齣“大逼”、26齣“投江”。
四是从写本《金钗记》正文与同时出土的残稿相比较,亦可窥其修改的迹象。据陈历明《〈刘希必金钗记〉的发现及其概貌》(4)一文介绍,封面夹有一页残稿,是剧本第16出的片断,而正文却比残稿增加了女丑插科打诨一段戏,使篇幅增加了近一半。封底夹有3页残稿,其中第1页的前半部分凡8行,为剧本第13出的片断,正文除增加“咏飞禽走兽”、“咏蟹”等诙谐情节外,还补进了“外唱【红绣鞋】”及“生唱【出队子】”两支曲子。后半部分凡7行,是剧本第19出的片断,正文增写了“外唱【候山月】”及“占玉上唱【候山月】”两支曲子。第2页原为第7出末尾与第8出的前部片断,正文除扩大为第14出与15出之外,还增加了7出戏之多,且在第15出加写了【杜韦娘】与【小桃红】两支曲及“旦拜”、“末打”等科介提示。第3页原为第11出末尾及第12出开首,正文除改作22出与25出外,还增加了11出戏,其中增加刘文龙使番途中托寄家书的为第23出,萧氏思夫“心似酒旗终日挂,眼如鱼目那曾干”为第24出,然后才是第25出,本出还增加【三棒鼓】一曲。从封皮夹页写着“连皮伍拾捌页”到封三写着“通册内柒拾页”,可知全本增加的篇幅达三分之一以上。上述情况似可说明,宣德写本《金钗记》是在不断地增订中完成的,这些残稿有可能是宋元戏文《刘文龙》的部分传本,《金钗记》有可能是根据这些残稿整理的。
五是《金钗记》除了大量的潮州方言外,还保存有不少温州方言(详后)及宋元戏曲常见的语汇,如“兀自”、“则甚的”、“原来恁的”、“寻思那个”、“我每”等等,这亦可说明它是从“宋元旧篇”改编过来的;此外还出现“邓州府福建布政使司”称谓(第46出),福建并无邓州府,这只能表示该剧曾在福建搬演过,是经福建传入潮州的。闽南与潮州同属闽南方音系统,两地戏班往来频繁,旧本戏文《刘文龙菱花境》有可能从温州途经福建传入潮州而被改编成《刘希必金钗记》。
关于《金钗记》的诞生地及其流传路线,学术界的看法是基本相同的。如陈历明为探《金钗记》之源,实地考察了温州的“洗马桥”、“宋忠亭”、“永宁殿”等《金》剧遗址及相关史料,撰写《〈金钗〉溯源探温州》说:“这些《金钗记》有关的地点和人物,一直在温州流传……,浙江的小剧种和剧甚至有《洗马桥头摆生祭》一剧,演的便是刘文龙的故事,这都是《刘希必金钗记》的翻本可能产生自温州的反映,也是这一戏文的一些原始线索。”(5)接着又从方言切入,在《从〈刘希必〉戏文探索“南戏现象”》一文中,指出该剧“先从吴越地区创始,进而北上大都,切入蒙古语,再进两湖一带,接纳江汉语音,又入江西、福建,从海陆南进潮汕”的线路图。(6)康保成在《潮州出土〈刘希必金钗记〉述考》中亦说:“从梨园戏《刘文良》与写本《刘希必》的近似,可大略看出南曲戏文从温州一带向福建、广东沿海地区的传播途径。”胡雪冈、徐顺平、吴国钦等均持这一观点。(7)
此外,从《金钗记》明显保留明初南戏特点,亦可看出修改的力度。如在结构方面,一改宋元戏文不标出数场次的书写方式,以主角上下场分出,清楚地标明出数,凡67出,每出正文前均写有“第某出”字样,以交代情节转换的过程。惟出数之后尚未标目,反映了明初戏文的剧本体制正处于从南戏到传奇的过渡形态。在语言方面,已采用南方语言,保存入声字。角色行当,除生、旦、净、末、丑、占(贴)、外等七色并以生、旦为主外,还有“玉”、“公”、“婆”等人名称呼,已接近传奇。
总之,宣德写本《金钗记》,是“宋元旧篇”戏文《刘文龙菱花镜》流传到潮州、经当地艺人加工增订而成的“新编”南戏剧本。
二、地方戏脚本
梨园戏、莆仙戏、安徽傩戏、温州乱弹、京剧、川剧、闽剧等,均有《刘文龙》戏文的传本。现择其要者简介如下:
1、梨园戏《刘文龙》
《刘文龙》,梨园戏“上路”传统剧目,现存何淑敏口授记录本,“龙”原作“良”,闽语同音而误。福建省闽南戏实验剧团1956抄,收入福建省戏曲研究所与福建省梨园戏实验剧团编印《福建戏曲传统剧目选集》“梨园戏”第二集。后经吴捷秋、苏彦硕等校以清抄本,收入《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四卷。同时收入的尚有清抄本3齣和弦管曲词3首。现存6齣,依次为:坐场 (一作“头齣”)、上厅、放马走、大同关(一作“买纱帽”)、洗马河、相认。情节与宋元南戏《刘文龙》及宣德写本《金钗记》基本相同。
《丛书》编者在本剧“说明”中称本剧与明宣德写本《金钗记》“是两个没有递嬗关系的本子”,恐不妥。其实,二者之间的递嬗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请看以下事实:
首先,从关目看,本剧关目均可从宣德写本中找到。请看下列对照表:
其次,从曲词看,彼此袭用的痕迹亦颇明
宣德写本《金钗记》 梨园本《刘文龙》 备注
1 “家门大意” 1 上场(“头齣”) 宣德本原无出名,此据刘念兹先生所拟。下同。
3 “双亲庆寿” 2 上厅
42 “公主秘计” 3 放马走
45 “公主放归”
49 “乔装逃走” 4 大同关
50 “单于追赶”
60 “萧氏投水” 5 洗马河
61 “太白神救”
63 “洗马桥会”
65 “合钗相认” 6 相认
。例如:第3齣“放马走”【慢头中倍】“暗苦切,自寻思”,与写本第45出【五更子】“寻思起悲衷肠”,即较接近。比较如下:
【慢头中倍】(旦唱)暗苦切,自寻思,阮须着认恩义。亏得伊人夫妻三日拆分离,想阮一身着伊人相耽置。细思量,阮今仔细来思量,暗苦切,阮亦好啼。恨阮一身不在汉朝来出世,阮今放度伊返去。阮放度伊人返去,奉侍我翁姑老年纪。(梨园戏本)
【五更子】(占唱)寻思起悲衷肠,告诉谁得知。□□ 父母八十年纪,他又撇了三日少年之妻。我思量起,思量起这情意奴自知,奴想一计……终朝珠泪□垂。(宣德写本)
本齣【中倍】“你莫得心悲”,与写本第45出【驻云飞】【前腔】“万福状元心莫忧”,亦较接近。比较如下:
【中倍】(旦接唱)你莫得心悲,阮同君恁恩爱有只十八年。今卜来分开去,是阮缘分浅。放君恁返乡里,愿君恁着有孝兼有义。阮若卜来延迟,但恐切坏我君恁身己。(梨园戏本)
【驻云飞】【前腔】(占唱)万福状元心莫忧,只望百岁成箕帚,谁知公姑年已老,又误你少年妻,劫放你归去早回故州,别郎……休。(宣德写本)
又如第五齣“洗马河”【金钱花】“不觉出来有拙时”,与宣德写本第63出【望吾乡】“回马蹄轻懒着鞭”,亦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金钱花】(生唱)不觉出来有拙时,且喜今日得返圆。至本州安百姓,度人传说我名字,好度人传说,传说我名字。(梨园戏本)
【望吾乡】(生唱)回马蹄轻懒着鞭,不觉过了念一年。记得桥边发誓愿,且喜今身回转。爹娘悬望心骇眼穿,来日父子早相见。(宣德写本)
本出【慢头中倍】“老年纪,五旬以来阮出世”,与宣德写本【十二拍】“奴是萧家亲女儿”亦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慢头中倍】(旦唱)老年纪,五旬以来阮出世,求神托佛,奉养成迟。阮一身所望,阮身会成器,才七岁,就与君结亲谊。二边意愿,因送礼钱,十五岁娶过门,送有十两黄金做妆仪。阮共君本随即三日,一去求官无消息。未知功名是好共怯?生死事志,阮亦不知是虚是实?阮家官逼教阮改嫁。阮勿会推得,记得共君在只河边拆分离,下有八条大愿。你可辜负我君伊人相辞日。思量无路,阮即来投江,保得阮一身做一清洁人。烦恼公婆年老无人服侍,阮夫妻恩爱,那惹得阮一场空。(梨园戏本)
【十二拍】(占唱)奴是萧家亲女儿,尊父官名萧伯□,只因无嗣求神佛,五旬年中我出世。七岁与君割衫襟,二家尊亲发誓盟,送聘黄金一百两。娶奴二八合成亲,夫妻三宿两分张,抛弃妻室爹共娘,一去求官念一年载。三般古记在君行,八条大愿告穹苍。洗马桥边分别后,教奴日认守空床。……吉公朝夕来搬唆,爹娘信他苦迫我,思量无计难躲闪,奴舍一身跳黄河。(宣德写本)
本出【慢头】“感谢相公传信音”,与宣德写本【十二拍】、【前腔】“相公说信报平安”,亦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慢头】(旦唱)感谢相公传信音,从来好话解人心。夫主若还返来日,交割一言值千金。(梨园戏本)
【十二拍】【前腔】(占唱)相公说信报平安,说与公 姑心喜欢。若是儿夫 归来日,奴愿结草再衔环。(宣德写本)
本出除唱曲外,念白亦有颇多相同者。例如:
(旦白)年去月来紧相催,萧女一身无所归。无计只凭江海水,夫妻魂魄愿相随。(梨园戏本)
(占白)日去日来又日催,萧女骨头无所归。舍了一身投江水,我夫魂魄早相随。(宣德写本)
又如:
(旦白)萧氏,因阮夫主一去求官,十八年并无消息寄返,翁姑逼阮改嫁,是阮推说无路,但得投河身死。(梨园戏本)
(占白)奴家是萧氏女,因丈夫一去求官,二十一年不见回来,公姑迫我改嫁,奴推故守孝三年,又不见回来,今夜迫定成亲,因这等才来跳水而死。(宣德写本)
更如:
(外白)你将纸钱当天买一卦,纸钱落水若是沉,你夫主就在世,纸钱若是 浮,你夫主就无人。……咳,纸钱落水果然沉,障说,我夫主还在处。嗳,且喜且喜啊。(梨园戏本)
(外白)娘子听□□,你这一分纸钱抛在水中,纸钱若沉,你丈夫还在未死;纸钱若浮,你丈夫便是死了。……呀!真个沉了。天可怜见!若是儿夫在世,早早回来,今夜奴家死与不回去。(宣德写本)
又如第6出“相认”【二调】“听说起”,与宣德写本第65出【集贤宾】“爹娘听我说事因”亦基本相同。比较如下:
【二调】(生唱)听说起,自从七岁结亲谊,十五岁娶过门在身边。做有三夫妻,分开赴试,去到洗马河边拆分离。下有八条大愿,神明作证见。(梨园戏本)
【集贤宾】(生唱)爹娘听我说事因,我七岁与你割衫襟,礼娶你二八同鸳枕。送别后洗马桥亭,八条大誓盟,三般古记我收随身。钦差单
上一篇:叶长海:永嘉昆剧与海盐腔
下一篇:林成行:温州戏曲瓦当与南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