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戏家声

当前位置:首页|戏曲艺术|南戏家声

胡雪冈:张协状元校释

发布时间: 2013-07-06作者: 管理员阅读:

作者:胡雪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北宋之交,中国戏剧的成熟形态——戏文在温州产生。到了元代,戏文又称南曲戏文,以此与北曲杂剧相区别,而南戏实即是南曲戏文的简称。现知宋代的戏文共有六种,其中温州戏文占了四种,即《王魁负桂英》、《赵贞女蔡二郎》、《韫玉传奇》及《张协状元》,而《张协状元》又是硕果仅存的传本,正如张庚先生在《戏曲艺术论》中所说:“产生第一个剧本就是我们中国最早的一个剧种叫做南戏。现在还保存着最老的南宋时的一个南戏剧本叫做《张协状元》。剧本的出现,标志着各种艺术手段开始统一在一个目的之下,为表现共同的内容服务。”
南戏为什么能在温州产生?概而言之,首先是两宋时期温州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所谓“其货纤靡,其人多贾①”。北宋熙宁十年(1077),永嘉县税务的商税高达二万五千余贯,是全国各县平均商税的七倍②。并设立市舶司,开展了对外贸易。其次,作为戏剧艺术发展的内在因素,它与温州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传承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所谓“瓯俗多敬鬼乐祠”、“俚俗以神为戏事”;民间盛行傩歌、傩舞和乡傩;有竹马和百戏;有讲史、小说及书林、书会等民间艺术团体;有傀儡戏、影戏、南诸宫调、唱赚及宋词吟唱;也有“行处时时听踏歌”③、“听唱三更罗里论”④的民间歌谣;此外还有瓦子、露台、棚栏,为南戏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更为主要的是“九山书会”的才人们,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在继承宋杂剧表演伎艺的基础上,终于使我国长期存在的泛戏剧(或初级戏剧)形态而蜕变、建构为成熟的戏剧样式,而《张协状元》可说是泛戏剧形态向“真戏剧”质变的鲜明标志,从而把中国戏剧史纳入自己的发展历程,正如魏建功先生所说“《张协状元》是戏文的‘大辂椎轮”⑤,即创始者。钱南扬先生在《南戏概沦》中也说:“在戏剧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张协状元》的艺术体制及其艺术特色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角色体制的建立。南戏生、旦、净、丑、末(副末)、贴、外等七色俱全,除男女主角的生、旦外,改扮的剧中人物达三十多人。明胡应麟《庄岳委谈》云:“南渡始见净、丑之目”。“丑”角可说是“九山书会”才人所创始,从而构成净、丑、末三对面的插科打诨,相映成趣,逗人笑乐,而成为南戏传统的艺术特色。生角则由宋杂剧的“末泥”发展而来,所谓“末泥即生”⑥。

二、曲牌体的诞生。南戏通过引子、过曲、尾声构成曲牌联套体式,而北曲则无引子。南戏曲调的特点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⑦。此外还包括诸宫调、唱赚、大曲摘遍等音乐成分。《张协状元》中所用不同名称之曲,凡一百六十四种,其中民间歌谣为六十六种,如【麻婆子】、【台州歌】、【福清歌】等,唐宋词为五十五种,各类联套计四十六套,其中诸宫调联套达二十七套。这种诸宫调联套在明清传奇中仍沿袭使用,而成为南曲曲牌联套的主要格式,明凌濛初在《南音三籁•凡例》中曾说:“向来之曲,多带诸宫调以成套者。”
南戏凡在场角色均可唱,此外有对唱、分唱、接唱、同唱,也有在场角色全体的合唱,以及幕后的帮合唱。如三十二出贴唱的一曲【雁过沙】,其中“被人笑嫁不得一状元”,作“低声(唱)”,以表达王胜花羞愧而难以言说的心理状态,接着则由后台的帮合唱,从而增强悲剧的气氛和情调。四十五出的一曲【鹅鸭满渡船】,由四个角色分唱,而且还合唱两次。可见其体式是相当自由灵活的,以致最终取代北曲杂剧而繁衍至今,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三、温州腔的形成。中国的戏剧是以曲为本位的,所以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指出:“故真戏剧必与戏曲相表里。”明祝允明在《重刻〈中原音韵〉序》中曾提出“温浙戏文之调”的论断。“温”字当头,就是温州腔。从八百多年前《张协状元》的温州腔开始,嬗变、繁衍、发展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海盐、余姚、弋阳、昆山、潮州等五大声腔,形成了南曲戏文的一代之盛。因为每一种声腔,实际上就是一个剧种。而声腔不仅是标志剧种特点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剧本赖以传播和生存的基础。

四、唱、念、做、舞的综合。在《张协状元》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九山书会”的才人们善于吸取各类伎艺的艺术因素,从而达到一种高度的综合。元夏庭芝《青楼集志》云:“宋之戏文乃有唱念,有诨。”在《张协状元》中还使我们看到虚拟性的表演,从而使舞台时空的流动性与假定性得到了相互的融合,这主要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完成的,如四十出张协离开京都“走马上任”,通过合唱“不觉过了一里又一里”,走了四个圆场,便从京都到了五鸡山,而时间则由白天转入“夜月辉辉”的夜晚,显示了“一个圆场百十里,一段慢板五更天”的中国戏曲虚拟表演的艺术特色,并获得观众的审美联想和审美评价,当然其中也保留有粗疏的以人拟物的痕迹。

《张协状元》通过分场的舞台处理,随着上、下场,场景与环境随着变换。这种上、下场本身就突破了舞台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使之具备了宏大的结构体制,展现了复杂而广阔的人生场景。温州南戏又是以“代言体”作为其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完成由叙事体的讲唱到代言体的扮演这一关键性转变。它的历史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张协状元》是描述张协富贵后负心弃妻的故事。全剧除张协与王贫女婚变纠葛的主线外,还有王德用父女与张协联姻的副线,从而相互生发而构成戏剧的矛盾冲突。剧本较为深刻地刻画了张协刻薄、自私、狠毒、伪善、狡诈的丑恶嘴脸,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勤劳、朴实、善良的王贫女,以及助人为乐、仁厚诙谐的李大公和李大婆,在作者的笔下,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这里仍有一个值得加以商讨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张协的拒婚与剧本的大团圆问题。张协的拒婚,以张协自己的话来说:“谩接丝鞭成何用?思之贫女,要成鸾凤。近日浑如梦。”因王胜花对婚姻的要求是“未曾婚”,所以他首先考虑的要除掉贫女,剑斩贫女为的就是杀人灭口,就是为今后的再赘豪门、再接丝鞭扫除障碍。所以他的性格前后是基本一致的,拒婚与再婚都是维护个人一己之私利,如张协口口声声说自己“求名我不在求妻”,“只为求名不为妻”。俨然是一位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实际上正显示了他的狡猾和伪善。他既嫌弃王贫女的“貌陋身卑”,也厌恶王胜花的“甚娇媚又人人意”,意谓有什么“娇媚”能中人的意。张协的“求名”,实即功名权势、钓名欺世,而所求的“妻”以他自己的话来说“楼头有女颜如玉,自度此生悭分福”。所以全剧自始至终充溢着对张协的揭露和批判,他与王贫女的再次结合,在张协是身怀鬼胎的权宜之计;在王贫女是心有余悸的苟从和无奈。在这种喜剧式大团圆结局的背后,隐藏着人世多少莫可名状的辛酸,更加反衬了王贫女不能自主而忍气吞声的悲惨境遇,当然其中也留下某些调和妥协的印记。

钱南扬先生是前辈功底深厚、贡献巨大的南戏研究专家,筚路蓝缕,功不可没。本书的校注是在钱先生《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和王季思先生主编《全元戏曲张协状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的基础上进行的,借鉴参考受益良多,凡加引用之处均一一注明。这次校释采用以《古本戏曲丛刊》影印的《永乐大典》本的抄本为底本。由于学识浅陋,不当谬误之处,尚祈方家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对张烈改编《张协状元》获得突破性的成功,表示由衷的祝贺,不仅使古老的《张协状元》南戏重放光彩,而且使我们的老祖宗——“九山书会”的才人们感到欣慰而含笑于九泉!

注释:

① 宋程俱《北山小集》卷二二《席益差知温州制》。

② 参见《宋会要辑稿》16之七至八。

③ 宋徐玑诗:《壬戌二月》。

④ 叶适诗:《水心即事六首兼谢吴氏表宣义》。

⑤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 椎轮之质。”后称创始者为“大辂椎轮”。

⑥ 明王骥德《曲律》。

⑦ 明徐渭《南词叙录》。